看完今天这篇文字,希望能给你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断舍离。目的是谈谈我的看法:为什么有些人看过、学了,可还是没有成功。
断舍离是最近这几年非常流行的一个新生词,它和整理专家近藤麻理惠提出的“整理的魔法”如出一辙。都是源自日本,都是教导人怎么整理收纳家中物品的。并进一步通过整理物品,达到了解自己,改变人生的目的。
断舍离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错误,就像很多的概念和理论一样。出错的是我们怎么理解和使用。我见过很多人,也包括之前的自己在内,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使用了错误,或者说,浅薄的执行方法。
人的本性之一大概是总喜欢用最简便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是长期存储在我们基因中:以最少能量损耗来达到目的的原则的。这也许也是有着人类最古老历史之一的中国人特别崇尚实用主义的原因。千百年来存于我们基因中的记忆指导我们,做事一定要有用,要高效,要尽量走捷径。而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就是,这也使我们做事和想问题很容易走极端。
试想一下,平衡是个复杂的过程,就像用天平称量一样,需要不断的左右调试,达到平衡。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也从达到平衡这个角度出发,那无疑是既耗费心力,又花时间的。于是出现了各种极端:动画片里,只有好人和坏人;判断题总比选择题和填空题更受欢迎;要么大量囤积东西,以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不时之需”,要么仇恨般的扔东西,扔完之后又是各种后悔和心烦。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告诉自己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或是公式然后直接套用得到结果。我们越来越懒得去深入思考和体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自己与周围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我们恨不得别人读完书直接浓缩成几个段子,然后直接告诉我们心法。而不再去自己深入探究和思考。圣经上写道,人被造之初,我们拥有着和神一般的特性与能量。然而现在的我们早已没有了这种能够达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平衡关系的能力。暂且不谈圣经等宗教内容是否真实可信,饶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例子和各种因爱而生的"奇迹",就让我深信人自身本该是有无限可挖掘的潜力的。
在我看来,提出断舍离概念的山下英子女士应该是在探索一种,可以不断提升人“心力”的方法。正如体力一样,我们每天吃饭,睡觉,适当的运动可以不断的恢复,和提升体力,心力也应该是个可以周而复始的正循环。可是看看我们自己吧,经常工作忙觉得很累,累到无法思考;我们不断的大声疾呼需要正能量,而这些本该是像我们的体力一样,可以自动恢复提升的才对。
一个人不吃饭一定会饿到无法动弹,一个人如果长期不动也会肌肉萎缩并且毫无体力。我们每天都需要正常的饮食和睡眠。吃得太多会撑到难受,吃得太少很快会再饿;睡觉不够会觉得困,睡觉太多也会昏昏沉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要说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即使是几岁的小孩子也都能够自己掌握该吃多少,要睡多久。从来没听说谁大声疾呼说自己太饿,强烈需要食物,却不知道该吃多少。当然,患有一些失调疾病的特殊人群不在此列。我们的身体如此聪明,有着长期演化而来的各种高级机制,为什么我们却常常觉得心力交瘁,而且需要借助各种外部力量来提升所谓的正能量呢?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对“心力”的天然调节能力呢?
断舍离也好,整理魔法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一些通过外部的机械动作来试图调整和恢复“心力”的办法。如果在执行过程中,你反而觉得心力交瘁,或者更加纠结,那一定是又犯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反正早期的我,曾经犯过这样错误的人。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是,如何让自己的“心力”像体力一样能依靠自身,在自我内部就完成恢复和提升。一些辅助的办法是可以使用的,就好像一开始过于肥胖的病人需要制定定量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一样,但最终我们应该能够达到的是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们吃多少,睡多久。因为我们的身体会自动的告诉我们。不管需要恢复“心力”的你,是实践断舍离,还是常读心灵鸡汤,请记得这些都是辅助工具。深刻的体会自己在这些过程中,与自己的对话,心灵感知度的提升才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的目的。
所以,了解断舍离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最大的指导意义当然是,通过比较失败和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和带来的后果,进而进一步思考这件事情要不要去做。拿断舍离和整理来举例,1. 行动之初的评定:如果感觉到自己的家很乱东西很多;或者,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尝试通过整理来改善现在的人生。即有着强烈愿望和需要来做整理。那么行动的意义>不行动的意义。反之,如果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舒适,自己的心情跟家里乱不乱或者东西多不多没有太多强联系; 只是看到这个新名词,想随大流的跟风一下。即没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来做整理,那么行动的意义<不行动的意义。换句话说,你本身并没有很强烈的需要,于是很大的可能,要么拖延迟迟不能开始,要么进度会缓慢进而失败。所以,一开始评定好做事的目标和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2. 行动过程中的评定:整理,或者实施断舍离已经一段时间,并且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特别是在遭遇瓶颈,或者拐点的时候,你需要重新梳理一下现在的状态,调整方法,做下一步行动的决定。这是什么意思?或者说,这一步是什么时候需要做的呢?就是你已经开始整理,但是最近又停滞下来,或者做不下去了。即行动的状态改变时,我们需要重新评定,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这一步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状态在改变,我们也需要适时的调整心态。举例来说, 评定一下现在的进度:如果整理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只是因为最近可能其他事情太忙,或者总觉得太累而搁置下来,即完成的动力>放弃的动力,那么需要重新问自己整理的目的,重新灌输能量而尽快完成。古话有:一鼓作气,三而竭。事情拖得越久,越容易造成“烂尾”。明白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的完成。如果在整理的过程中,因为扔掉东西造成自己心情非常沮丧,或者引起了和同住的家人的反感,进而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即执行的阻力>结果的收获。这个时候则应该果断的放弃。
不光是整理这件事,其实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开始前的评定,进行过程中的评定,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大局观上对行动做到心中有数。如果知道为什么会失败,我们才会去避免失败,进而成功。亦或者,了解到了失败的很大可能性,就干脆放弃。因为很多时候其实放弃并不是一件坏事,放弃本身也是一种行动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