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放假之前,学生S给我推荐了他觉得不错的两本书。假期将半,前天S发微信问我最近有没有在读书。说来也是挺惭愧的,他推荐给我的两本书至今都没有完整的读完。我记得阅读量最大的时候应该是在大二,那个时候既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求职的压力,每天晚自习就会去学校二楼阅览室读书,基本保持两到三天阅读一本书的频率;那个时候读书也没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喜欢什么书就去借阅什么书,管理学、营销学、历史学、中外文学等,多多少少都有涉猎。再后来大学准备考研,到后来考取研究生,到现在参加工作,喜欢读书这一点一直都没有变,但是完整的阅读却变得越来越少。
最近偶尔的机会参加了弘丹老师的阅读写作训练营的公开课,讲课之前,弘丹老师做了一个小小的调研:
一个月内没有读完一本书的同学,回复1;
每周阅读一本书的同学,回复2;
每周阅读2本书的同学,回复3;
每周阅读3本书及以上的同学,回复4。
在这个接近五百人的群里,我被屏幕上的1、2刷屏了,很惭愧的是我也是他们其中一名。
紧接着,弘丹老师又问道:大家都是怎样阅读一本书的呢?
额……怎样阅读?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从头开始读呗。
课前最后一个互动老师问道:那么大家读完一本书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做好词佳句的摘抄;
提炼书中内容做成思维导图;
写一篇读后感;
写一篇书评;
……
看到其他小伙伴们的回复,我真的有点惭愧,印象中我读完的书基本都被我打入“冷宫”,无故不得“召幸”。
02
想来我之前的读书多半是囫囵吞枣的,与其说这是一节教会我如何阅读的课程,倒不如说是堂升级我读书思维的课程。
我想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是是否跟我一样,当提到阅读时我们面临很多障碍,比如说:
第一、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我们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然而当提到阅读时,我们却无比的焦虑。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的书开始我们阅读,于是我们徘徊,迟迟迈不出第一步。
第二、阅读速度慢,频率低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每当亚马逊、当当网开始年中大促,我们总是忍不住剁手买上一堆书,满心欢喜的下单,等待快递的到来,看到新书的那一刻我们信誓旦旦的告诉自己一定可以读完。然而一周过去了,你发现手里的那本新书还仅仅停留在第二十页,而其他的书籍者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甚至连包装都没有拆封。
第三、看完就忘,收获很小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同样是阅读一本世界经典作品,读完以后却不理解为什么这本书就成了经典流传下来了?于是你去豆瓣上看看评论人的书评,看完后恍然大悟,但仍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读完后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与感悟?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想来可能是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读书,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甚至有的书,还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方能体会。
第四、不出时间读书
如今“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主流的阅读方式,当我们在等车等人时,下楼取快递跑步时,工作间歇或晚上睡觉时,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浏览或获取咨询和知识的一种阅读方式。而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完整、断断续续,读者们在一两分钟内快速“囫囵吞枣”,如今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它让我的大脑不再善于深度独立思考。
03
我们抽到出时间刷抖音、逛淘宝、打游戏、追剧,为什么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呢?
我想我应该迈出第一步,尝试去做一些突破,于是就有了加入《第六期拆解稿听书稿训练营》想法。
写作倒逼阅读,我希望通过此次课程能够实现三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实现高效阅读与积累(即输入);
第二实现将他知内化(即吸收);
第三实现高价值转化(即输出)。
期待我在本次训练营中的进步。
作者简介
敏敏老师,90后高校辅导员,终身阅读践行者,2018年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心娴思敏】,基于辅导员工作实践与思考,围绕大学生关注的学业、情感、人际、职业等话题坚持每周推送原创文章,旨在打造与学生最有温度的交流,与学生携手并进,共同成长。目前已经累计发布原创文章共计50余篇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