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
我常常怀念的一段时光,是在乡村度过的童年,而童年里最为难忘的,实属过年时节。
从前,新年的窗花不像现在那么容易买到,村里的妇女们都是自己剪。当时,我并不知道剪纸是门艺术,我只知道这个本事有高有低,而最有造诣的当属村东头的二奶奶。农闲下来,来二奶奶家里串门儿的妇女们就络绎不绝,因为她家有“窗花样子”,这些东西都是二奶奶亲手画的,一幅幅漂亮而生动的图案被描在塑料布上,拓上油印纸就可以复制出来。光有“窗花样子”还不够,剪的时候还有颇多讲究,因此二奶奶就干脆给大家当起了指导。二奶奶熟能生巧,很多样式都不用描图案,直接上手就剪,有时候会教我们小孩子剪一两个玩,记得我当时学会了剪五角星和红双喜,之后逢人便露一手。
比起窗花,对联就更不容易了,不仅需要找一个识文断字的人,还得写一手好字,这就得等到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放假了才行。大学生回村后,来他家写对联的人都得排队,他一个也不落下,把红纸一张张折好,拆成长联、短联、横批、斗方之类,然后捻笔研墨,从旧日历上挑选合适的对联开始书写。大学生写对联从不要钱,还经常半开玩笑地叮嘱人们,别把“牛羊满圈”贴到大门上。大学生会写对联,能为村民做事,于是我以他为榜样,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大学生。遗憾的是,后来我虽然的确是一名大学生,可仍然不会手写对联。
还有些事是需要邻里之间互相帮忙的,比如“压粉”和杀猪。所谓压粉,就是把粉状的土豆粉变成粉条的过程,几家人忙一上午,等到新鲜的粉条出锅,每人吃一碗凉拌土豆粉就很满足,有的小孩子不吃粉条,大人们便做成蝌蚪似的凉拌“漏粉”,我们就吃得煞有兴致。杀猪是村里人的一件大事,谁家杀猪,就把邻里街坊都叫来,一是帮忙,二是吃杀猪菜。杀猪菜配上胡麻油炸的黄米糕,是家乡人记忆里的味道,有人外出多年,还是怀念。
年前父母会进城置办年货,有时带我,有时不带我。买回来的花生,大枣,糖果和苹果,都是不能随便吃的,只有母亲不忍心看我馋嘴的时候才会拿出一颗枣一块糖来。新衣服只有等到除夕夜里才能换上,母亲只让我试穿一下就收起来。鞭炮花炮也不能玩,那年父亲专门为我买了一个“飞机炮”,我偷偷去库房看了很多次,对于它将在除夕夜如何飞起来充满了遐想。因为一切都要等到跨年的那一刻,新年的美好和苹果香,就在小孩子的期盼中酿成越来越浓的年味儿。
除夕夜,母亲会煮猪蹄,包饺子,那些瓜果小吃也终于摆上了桌。换上新衣服,我就跟小伙伴满大街玩去,兜里揣着一把散鞭炮,一根一根地扔着燃放,冷了就随便去谁家烤烤炉子,哪一家都是瓜果小吃随便吃,暖和了就再出去玩,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玩累了回到家,时间也还很早,那时等到夜里12点好像很晚很晚,在新年钟声敲响之前我大概会睡着,直到要燃放烟花的时候才被母亲叫醒。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岁月里,人们的精神总是富足的。年关将至,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可能像我一样,一边怀念一边寻找,只为一个团圆、幸福、浓情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