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写作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因商业失败而自杀,这对叔本华的性格和哲学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叔本华具有悲观主义的性格,他痛恨声名和社会生活,一生孤僻。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1818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宏篇巨制阐释了他独特的对人生和世界的悲观主义解释,影响了包括卡夫卡、尼采、弗洛伊德等众多思想家。叔本华晚年才获得了一定知名度,但他的思想在死后逐渐影响了整个欧洲思想界。
二、康德的影响
叔本华深受康德影响,接受了康德关于先验观念和感性界限的理论。按照康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需要先验观念(空间、时间等)的组织,所以主观的感性认识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本体(Ding an sich)。叔本华继承了这一区分表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二元论。
但叔本华并未全盘接受康德,他否定理性对人的支配地位。叔本华认为,意志而非理性主导着人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省,直接体验到这种非理性的“意志”的存在。它是一种盲目的力量,驱使人去追求各种欲望。
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卷,系统阐述了叔本华的两层世界观。
第一卷“世界作为表象”,讨论外在经验的世界。叔本华认为,这一表象世界就是康德意义上的经验世界,需要借助主观的先验观念才能认识,所以无法把握事物的本体。
第二卷“世界作为意志”,指出意志可以直接体验,是接触世界本质的途径。意志不是理性的,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主导并驱使着人的行为,而不是被人的理性和意识控制。
第三卷探讨人如何在表象世界获得解脱。叔本华认为通过审美体验,特别是对悲剧的欣赏,人可以超越个体的主观性,获得一定的客观性;同情心也可以让人超越自我的界限。这两种途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主观的束缚。。
第四卷主要探讨如何摆脱意志的控制。叔本华认为,人的内心被各种欲望支配,这些欲望都源自意志。要真正摆脱意志,必须通过禁欲主义和苦行来对意志说“不”。例如禁食、独居等方式。叔本华还认为,禅宗的冥想实践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通过深层的静坐冥想,人可以超越主观与客观、意志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获得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四、思想贡献
1. 意志哲学
叔本华强调“意志”而非“理性”在人的内心起主导作用,这影响了后来的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也受到启发。尼采进一步发展了意志的概念。
2. 悲观主义人生观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充满痛苦和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主张禁欲主义。这种对人性及人生的悲观看法代表了近现代一个时期的思想情绪。
3. 艺术救赎
在世俗的价值观念衰落时,叔本华赋予了艺术新的意义,认为艺术可以成为一种救赎。
4. 影响力
叔本华对19世纪后期的欧洲思想界影响极大。除了尼采、弗洛伊德,像卡夫卡等作家也受到他的影响。他代表了一个悲观、反理性的思想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