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剑秋河
在看到《俩儿子一个清华一个人大,而我们最终进了养老院》一文之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的媳妇有多么高大。
1
在老家众乡亲和族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孝子。
比如,我会把父母时不时地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或者在父母想孙子而我们又走不开的时候,就让孩子暑假里自己坐高铁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
还有,我给父母都配了手机,并且我还教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学会了用小米,为他安装了微信,申请了微信号。
当然,最令左邻右舍们称道的,是去年11月份赶在冬季来临之前,我利用休假回老家给父母安装了暖气——不是农村烧柴火的土暖,而是跟城里人家一模一样的散热暖气片。因为父母所居住的新农村小区已经通了天然气,具备了安装暖气的条件。
起初父母是死活不肯安的,因为他们认为那烧的不是气,是钱。
记得很早的时候,他们有一年冬天在城里看到我家的自采暖炉一天到晚呼呼地烧,心疼得不得了,想给关了又不知从哪里下手。晚上我和妻子下班回到家,父母的第一句话就是,赶紧把那炉子关了吧,这呼呼地一天要烧掉多少钱啊!
妻子笑着说,爸妈,把你们接到城里来过冬天,不就是为了暖和吗?你们就别心疼钱了,再说燃气也不贵。
2
运河边上苏北的农村是没有暖气这一说的,冬天特别冷,寒气罩住全身像刀子扎进骨头里。而且村上拆迁开发后父母住上了新农村小区楼房,不能再烧柴火或煤球取暖,冬天更是难过了。
我们过年回农村陪父母,最受不了的就是冷。尽管有母亲给缝制的重达十三斤的棉花被,还要再加一床毛毯,睡觉的时候仍然不敢伸开脚。大白天因房间冷,在没有亲戚来串门的时候,妻子和儿子都通常蜷在被窝里看电视。
最难受的其实是母亲,她因为年轻时劳作辛苦,落下了严重的膝关节炎,稍微有一点凉意就钻心地疼,拄拐杖走路都很难。所以前些年基本上一入冬我们都是将父母接到城里,有暖气的冬天母亲还好过点,不那么受罪了。
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父母也就越来越离不开故土。他们说,老家冷,你们过年别回来了,城里我们也过不习惯就不去你们那了,再说家里还有老奶奶呢,岁数大了,也得照顾。
但话是这么说,我们又怎么能因为怕冷而不去陪父母过个团圆年呢?
情况终于有了好转的时候。去年,父母所在的墩集花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又有大改观,家家户户都通上了天然气,彻底告别了烧煤气罐的历史。
得知这一消息,我忽然萌生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给父母家里安装暖气了!
我试探着把想法给妻子一说,没想到妻子马上点头说好,但就是有点担心我们那里的农村不兴暖气,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的安装公司,安全可靠性怎么样,毕竟多数情况下都是老人在家使用,哪里裂了爆了可不行,让我先了解一下。
我立马给县城里的一个堂弟打电话让他帮我了解情况。堂弟办事利索,不到半天时间就搞清楚了,告诉我,县城装修器材城有一家暖气公司,已经给城里不少小区装过,并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这家叫“腾辉冷暖”的暖气管材质及报价。
妻子看了,感觉价钱合理,材质也全是国外进口,安全有保证,于是就把工资卡交到我手上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要保证春节我和儿子回老家暖暖和和的。
因为是在我们小区第一家安装,带着“样板间”的性质,商家报价不算高,但算下来也要小两万块,妻子这么爽快地就答应了,竟令我有些莫名的小感激。
3
刚刚入冬,我特意休假回了老家。尽管父母一百个不愿意,但看到我把腾辉的经理和两名工人师傅都叫到了家里,又是测量又是设计的,也没了办法。另外,也许他们也意识到了,可以不为自己考虑,毕竟也要为儿媳妇和大孙子考虑吧。
“腾辉”的效率蛮高,两天时间大功告成。试水时,暖气片热得烫手,不大一会儿整个房间便有温暖如春的感觉。
“腾辉”的那个经理叫陈辉,很负责任,一直坚持到试水没有问题了才走。临走时,母亲用胳膊肘抵着父亲,让他问清楚陈经理,如果哪个房间不想烧,那暖气阀怎么关。
陈经理马上明白了母亲的意思,手把手地教会了关阀开阀方法,但再三交待说,暖气刚烧,墙壁都是冷的,头几天不要关,等墙壁温度饱和了再关,否则的话,总是开开关关,墙体温度上不来,还费气呢。
不烧了怎么还费气?母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
妹妹说,妈,哥让你们老两口享福,你们就别怕费气,到老了,该享福了。
我马上谦虚地笑笑说,都是你嫂子的功劳,如果她不同意,不放款,这暖气还真装不上。妹妹说,这是大实话。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回老家,一进屋,妻子就感觉到房间里温度与往常大不一样,马上脱了羽绒服还感觉有点热。她把暖气片挨个摸了一遍,不住地说值!
上大一的儿子进了自己的房间,马上找电源给自己的移动wifi充电,还带着点小幽默说,别人家孩子是担心回奶奶家没wifi,我最担心的是冷,现在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好幸福啊!
房间暖,母亲的双腿也灵便多了,边给妻子打下手做晚饭边聊着天。妻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母亲说,妈,这暖气,别我们在的时候你烧,我们走了你就关了,你的腿受不了凉,走不动路、下不了床,我们可没时间回来照顾你!
母亲此时像个被大人看穿了小心思的孩子,一脸通红地直掩饰说,哪能啊,哪能啊。
4
妻子是东北人,心思却像江南小女子那般细腻。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已经一二十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我的父母一直拿她当亲闺女看待,她也把我的父母当作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孝敬。
父亲使用的小米智能手机,原本是妻子退旧的,我本想卖给收旧手机的,是妻子说给爸用吧,爸识字,也让他学会用微信,他想孙子了可以视频呢。
儿子放暑假,也是妻子打发他坐火车回老家看爷爷奶奶,那时儿子正上初中,那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回老家,妻子还是很担心的,但当她看到儿子微信发来随奶奶在菜地里拔萝卜的照片,她又开心了,只是边笑边偷偷抹眼泪,想来是她也离不开儿子的。儿子上了大学以后,妻子时常提醒他经常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免得爷爷奶奶想念。
还有,逢年过节,即便是从国外流行来的父亲节、母亲节,妻子总是提前想到,要么打个电话问候,要么买身衣服或者买点吃的快递回去,甚至连给父母手机充话费这样的小事也考虑得很周全,常常提醒我,搞得不明就里的父亲看到手机短信提示还认为谁这么大意充错了号码,母亲则认为我妹妹给办的套餐好,话费总也打不完。
小区里,爱好文艺的父亲和几个老少爷们,闲着没事想组建一个西洋乐队玩玩。起初母亲就是不答应,怕人家说“老不正经的”。妻子是个医生,她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说明吹拉弹唱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多么大的好处,才说服了母亲,让父亲如愿以偿。
父母亲都是一九四六年生人,具体生日他们忘了,身份证上的日期是胡乱报的。妻子要每年给父母过生日,父母不答应,一嫌花钱二说那生日不准,过了有忌讳。于是妻子就想了个办法:就像国家阅兵一样,逢五逢十这样的大年,孙男弟女一起给老两口庆祝一下。老两口这才答应。
最近一两年,妻子还学会了织帽子,给我九十多岁的奶奶和我母亲织了好几顶,各种颜色花样的。她说,老年人就应该戴鲜艳点的,显年轻。
我很少夸妻子,写了许多文章也没有专门写过她,顶多有些故事情节少不了她,让她成为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倒不是她不值得一写,是因为在我和她的眼里,她所做的一切都很正常和平常,哪一个节日她没有想到我的父母,那才是不正常了呢!
反倒是我,对父母常常粗心大意,却因着她而“沽名钓誉”,得了个“孝子”的称号。
5.
今年的母亲节,朋友圈里有一篇刷屏的网文《俩儿子一个清华一个人大,而我们最终进了养老院》,退休老人李大爷用无奈的口吻讲述他们老两口悲凉的晩年生活境遇,让我感慨至极。
他说他和老伴退休后,其实非常想去同在京城安家的儿子同住,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并说“以我们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在北京有150平米的大房子,但是,老人说,“孩子们都不主动开口请我们去住”。
老人还讲到,有一年过年,全家人都在,两个儿媳妇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方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去,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这篇文章触动我的,就在这里。
我相信这世上不排除有绝对强势的孝子,他们可以不理会任何干涉阻挠地回报舐犊之恩;我也相信这世上也存在十分可恶的不孝之子,他们啃干老人后弃之不顾。
但我更相信,更多世人口中的孝子或者不孝之子,其来头都与自己的媳妇有关。
就像乡邻族人口中的我,没有妻子的功劳我一定难担“孝子”美名;而李姓老人两个儿媳的所作所为,也许正是给老人的两个精英儿子背上了“不孝”的黑锅。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妻子有多高尚,但此时对比起来看,感觉妻子很值得一写,而且应该一写。都说子女是父母的生命之锚,子女难道不应该以孝道还父母以心灵踏实和精神慰藉,免得他们的晚年在风中飘荡直到凋零?
懂得孝道的人总是一以贯之的,似乎在意到每一个细节。也就是在母亲节这一天晚上,我和妻子都在刷微信,看那些赞扬母亲和母爱的文字,以及许多同母亲合影的图片。
妻子不停地下拉着长长的朋友圈,突然间似乎有一点小小的伤感,幽幽地自言自语:可惜,我的父母都不在了。
她的这句话也触动了我,遂安慰她说,朋友圈里正好有一篇《没有母亲的母亲节》文章,转给你看看?
妻子眉毛动了一下,说,在哪里,转给我看看,我也转发一下。
就在我翻找那篇文章时,妻子却不紧不慢地又说了一句:唉,算了,我还是不看了,也不转了,免得让妈知道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