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看到了三国鼎立那一部分,然后就想写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
提起三国,让人俯首跪拜的往往是诸葛亮,而吴冠中由于创作需要,神化诸葛亮,并在一定程度上丑化曹操。因此,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众人心目中,曹操不过是奸雄一个,更有甚者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反面角色。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
在历史上,曹操与诸葛亮孰强孰弱,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所走的路都不尽相同。而且,古往今来,争论之声不绝于耳,纵然分出强弱,意义也不大。
曹操的生平,无论是政治的预见性和统治性,还是文学上的成就,都不得不让人折服。
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曹操年轻时,放荡不羁,不过是一粒不起眼的沙子。然而,太尉桥玄初见他时,就觉得他是一位可造之材,还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随之,桥玄推荐曹操去月旦评拜访许劭,而从那得到了许劭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在二十岁的时候,便被举为孝廉,出任于洛阳,眨眼之间便升为洛阳北部尉。那时,他严于律法,提出“有犯禁者,必棒杀之”。被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顿时,无人敢语,也不敢再越轨半步,“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在黄巾起义时,曹操以过人的智慧和勇猛,大破黄巾军,凯旋而归,被迁为济南相。而他依旧是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严令军队奉公守法,大力整饬,将当地的贪官污吏一网打尽,让其无立足之地。
后来,东汉末期的统治黑暗无比,他实在看不惯,也不肯迎合权贵。于是,他放弃了当官,走上隐居之路,如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书海之中消磨着时间。
后来,曹操因为家族的原因,被任命为八校尉的典军校尉,重新踏进了官场。此时的他抱负更加远大,在职后他讨伐董卓,再战吕布,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军队,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而且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他掌握了军队,这更是体现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独到分析。
在三国鼎立的期间,统一了北方之后,他完全可以自立为王,登上王位,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其实,这也是有政治远见的体现。
那时,群雄争霸,天下大乱,汉室皇帝存在是象征性的国家统一,如果曹操强行把汉帝拉下马,就意味着最高的统领者不复存在,谁都可以为所欲为,那么,天下只会更乱。那么他要统一全国的伟大梦想就更加遥远,其实,他的不登位却为他的儿子称帝创造了很好的时机,并继续完成他的遗愿。
除了政治远见与魄力之外,曹操无论是在哪一个职位,他都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祉的。
建安元年,曹操下令兴办屯田,恢复农业的生产,解决粮食问题。在兴置屯田的同时,他还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他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不仅让当时的人民丰衣足食,还为曹操集团的奠定了雄厚经济基础。
在政治上,曹操严于律己,依法治理军队,为人民谋福,又注重经济的发展,使得他顺利地统一了北方。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同样是让人叹为观止。当时,他的属下都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知名文士,因此而形成了三曹与建安七子的文人集团。深受乐府诗的影响,曹操的诗歌几乎都是乐府诗,虽然用的是旧乐府诗题,但是他却另辟蹊径,自创风格,开创了建安风格,对后来的诗影响很大。
曹操的诗歌表达了他的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步出夏门行》中的《龟虽寿》就是抒发了他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是写于建安十二年。当时,为了彻底消灭袁绍集团,安定北方,率军北征乌丸。在九月,曹操大获全胜,在凯旋的途中,那如潮水般汹涌的激情就促使他作了这《步出夏门行》。同类震撼的诗歌还有我们烂熟于心的《短歌行》,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壮志。
除此之外,曹操的诗歌还有表现战况实录的,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字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及草木昆虫。”——《对酒》
全诗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表现了曹操政治革新的思想。在他的理想社会里,君主和官员都像爱自己父亲和兄弟一样对待百姓,人民丰衣足食,知礼谦让,没有犯罪与诉讼。
虽然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剥夺与压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至少体现了曹操的人文精神,一切以人为本。他了解当时社会的境况,民间的疾苦,还有官场的腐败,因此他希望改变,希望带领百姓脱离水深火热,希望天下太平。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尽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谣俗词》
译文为“看看土瓮没有一斗粮,打开竹箱没有一尺缯。朋友向我借贷,不知道怎样去应承。”百姓无衣无食,也为帮不了朋友而内疚,可见当时人民的贫困。其实,曹操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更希望自己能统一全国,从而让百姓脱离水深火热,不再担心温饱的问题。
四言诗自从《诗经》之后就没落了,难有佳作让世人眼睛一亮,而曹操让四言诗重新散发光彩。其中,《观沧海》,《短歌行》等都是惊人之作,也是典型的四言诗。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创新的,他很擅长写四言和五言诗,他的诗文辞简朴,很少华丽的词藻,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现实,直抒胸怀,流露出自己的装壮志和对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曹操凭借着政治上的预见能力和对当时社会形势正确分析的能力,使他在三国时代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从而顺利地统一北方,也为曹丕登上帝位作了奠基。
另外,在文学上,他也是一个革新者,他吸收了乐府诗歌的特点,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直抒胸臆,体现疾苦,在格式和题材上,对后世诗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乱世中的金子,难得!文武全才,难得!以卓越的军事和政治能力立足于乱世,以精湛的文学造诣走在乱世的前头,实属曹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