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中午,正好到饭点,我一个人前往对面那个商场寻找吃的,在楼下接了一个电话,便一直在商场门口立着,怕进去后信号不好。
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是刚刚一起参加学习的朋友,也是今天第一次见面。刚好电话完毕,挂了电话后便走过去对他说“要不我们一起?”,他也微笑着答应了,看得出来我们对这里都不熟,正好可以结个伴。
来到负一楼,看到了琳琅满目的餐厅,选定了一家后,我们便一起进去用餐。在用餐过程中,和第一次见面的他,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索性开始聊今天上午一起培训的内容。
“你为什么来参加培训啊?”
“不知道吧,我本来是想来咨询点什么的。”
“咨询?这不是培训么,如果你要咨询的话为什么不去找专门咨询的地方呢?”
“我也不清楚,反正就来了,我只是试听的,还没决定好是否要继续参加。”
“好吧。”
简单的顺着聊了一些,不过我脑袋中还是念着他的那句“我是想来咨询点什么的”,于是便直接开口问他。
“对了,你本来打算来咨询点什么呢?”
我本以为我这么直接的问话会显得很唐突,会让他感到不适,但没想到他还是挺乐意分享的。
“我觉得我自己有点问题,但也说不上来。在之前也去过专业的咨询机构,他们得出的结果是我确实出了点状况并且还给我立了个处方,让我坚持服药。但是我并没有去用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感觉自己好像恢复了一些,病状并没有那么明显了。”他说的很自然,就像我们并不是第一次见面一样。“刚开始,我一直认为自己病的很厉害,因为最严重的时候我曾失眠了接近一年,可我还是恢复过来了啊,现在连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出状况,虽然咨询机构给了我答案。”
“你没问题。”
我对他并不了解,我也不顾有没有弄清楚他到底怎么了,我只是想到了这个答案,便直截了当的回复了他。
“你看,你现在不是已经恢复了吗,如果都恢复了,那还去关心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又有何意义呢?”
我满脑子一堆毫无逻辑和依据的话语一串串的吐了出来,但我能保证,绝对是正能量的。
“真的吗?”他听完我啰嗦后,双眼盯着我,向我问道。
我回应着他的目光,我看到的不是呆滞、不是木楞更不是什么绝望无助。但是也并非充满着希望,只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淡,仿佛接下来我不管说的是好是坏,他都会欣然接受。
既然这样,我还不如整理思绪给他一个认真的回复。
“其实,我并不认为你的描述代表着你出了状况。你回过头来想想,直到现在,你不一样过得很安好么。再者,我见过真正得病的人,那还是我一个朋友......”
这时,他突然打断了我问道:“他们是怎样的?”
这突然的打断把我思绪的出口堵上了,愣了一会才回复他。
我很沉重的说道:“你,不及他的十万分之一。”
说完,接下来的一幕让我非常意外,因为我看到他的表情居然不是高兴和解脱。
我自认我的语气是十分真诚了,他应该会相信我并不是空穴来风,为了回答他而无中生有的。
可他的表情是困惑,是不解,甚至是有点,遗憾?
我懵了,他的表情告诉我的是这样的:我居然没病,真是太可惜了!
接下来的对话便让我毫无兴趣。
用餐完毕,他说让我先走,他要考虑下是否还要继续参加培训。我草草的答了一声“好”便独自离去了。
回去的路上,我看了看离下午培训开始的时间还早,便去咖啡厅点了一杯咖啡,找了个室外的座位坐了下来。我点上一根烟,看着中午用餐后返程的人流,脑中回想起刚才吃饭的场景,突然觉得有种不明的感觉在隐隐作痛。
他怎么这么喜欢莫名的给自己捏造一个“得病”的事实,这又不是什么“时尚”的潮流,仿佛见到谁没有得病,那个人还会被人们诟病一番。
这种人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但都没有这次给我带来的冲击这么大,于是我带着不解在手机上查询了相关资料,也学到一个早就理解但却没被概念化的词语:丧文化。
在查询了这个“丧文化”后,第一个映入脑中的是最近的:《蓝鲸游戏》。一个将丧文化“发扬”到极致而带来的最系统化且最具破坏力的产物。
我心里念道:“千万不能让他参与这个游戏啊。”
想想都可怕,我还是继续喝我的咖啡好点。啊~~我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弄熄烟头,带上没喝完的咖啡,向教室走去。
下午的培训他也没有参加了,我也不关心他去哪里了,反正从此也不太可能有什么交集。
不由得感叹道:奇怪的人还真多。
本文由墨刻君发布,2017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