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习惯养成的好坏,决定了孩子教育的好与不好。有的孩子有礼貌、爱学习、回家主动完成作业、承担家务、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有空就读书,这都是好孩子、好习惯。与比相反的,就是不良习惯。
习惯决定了一个孩子的状态,预示着他的未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好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如果你有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第一,激发动机;第二,明确规范;第三,榜样教育;第四,持久训练;第五,及时评估;第六,形成(良好)环境。
一,激发动机
通过暗示,让孩子对养成某个好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我喜欢、我需要、我愿意、我能行、我快乐”。孩子的动机越强,养成好习惯的可能性越大。当一个人有了成功的体验之后,就会有信心坚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明确规范
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跟孩子说“你要好好的”,孩子越小,越不明白什么叫“好好的”。《弟子规》里有六个字阐述得很好“出必告,返必面”,这样做既能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也是有礼貌的表现。所以对孩子要明确提出要求,规范行为。
有礼貌的孩子受欢迎,没有礼貌的孩子寸步难行。(举例:老师上课发学生的作业本,用两只手递给学生,有个孩子没注意,伸一个手来拿,结果发现拿不过来,因为老师看他伸一只手拿,故意加大了力气。孩子再仔细一看,老师原来用了两只手,于是自己也用双手去接。所以,如果从长辈手里接东西,应该用两个手,这位老师在教给学生细节。)所以说儿童教育离不开细节的指导,习惯培养要抓细,如,告诉孩子:吃饭不要吧唧嘴,不能转着圈夹菜,见面主动打招呼。
三、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来自哪里?两个方面,第一,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第二,孩子心里的偶像和榜样,也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小学四五年级时,榜样的影响力达到高峰。初一初二时,偶像的影响力达到高峰。所以,当父母和孩子有沟通障碍时,可以从孩子的偶像身上发现和挖掘榜样的因素,这样就会让孩子获得一种正能量。
四、持久训练
“21天养成好习惯”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伦敦大学的大学生习惯养成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平均养成一个习惯需要66天,再比如小学生需要42天左右才会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所以行为坚持得时间越久,越有可能养成习惯。
五、及时评估
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大撒手,间隔的时间不要太长,如果家长在学期出给孩子定下目标,到学期结束才来检查,效果肯定是不好的。那如何及时评估?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做一个墙报,上边写着要养成的习惯,比方说按时睡觉、按时完成作业、做家务劳动、按时起床,然后每天晚上让孩子自己去评价,做到了贴个笑脸儿,没做到贴个哭脸儿。天天评估,而且让孩子亲自参与,如果一个星期都做到了,要及时表扬。坚持做好一个月的,要给人奖励。三个月都做到了,要给一个大一点的奖励,这就是非常及时有效的评估。
(举例:当孩子做作业坐不住的时候,可以跟孩子做好约定,如一小时内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5次,就可以提各种要求。可能孩子一开始会忘记约定,不自觉得站起来,这都是正常的,只要比前一天次数有所减少,有进步就好。养成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要用减法。)
六、形成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环境便是书香之家。
例如,晚饭后一小时,家长可以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书、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