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皮亚杰】第四章第四节两种表象型式和复写表象梳理与思考
什么是心理表象?一是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象,即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二是皮亚杰的术语中,指一种内化(即在头脑中进行的)模仿。信号功能的一种表现。心理表象由知觉派生。(百度百科)
心理表象的两大类
第一类是再现表象,唤起先前知觉过的情境。比如,我刚刚看了一场激烈的排球比赛,看完之后,我的脑子里再现当时比赛的情境,就是再现表象。
第二类是预见表象。预见运动或变化以及他们的结果,尽管主体先前对它们并未观察过。也就是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现在我们的大脑中去预设它的结果,比如,天空乌云密布,我们就会在头脑中构建马上就要下大雨的情节,出门的时候就会准备好雨具。
再现表象和预见表象的区别是什么?
具体点,就是前者是知觉过的情景,后者则是还没有知觉过的情景。或者说,前者已发生,后者还未发生。
再现表象和预见表象都可分为静态、运动(位置变换)和变形(形状改变)三个方面。
儿童在七八岁以前几乎全是静态表象。也就是说儿童在七八岁以前要在脑子里再现他所观察到的动态的事物很困难,他的脑子里再现的情境都是静态的。
为什么儿童在七八岁以前不能再现和预见动态的表现,因为运动的或变形的再现表象和预见表象都依赖于运算。而儿童在七八岁以前还没有发展出运算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运算?儿童是怎样发展出运算能力的
皮亚杰把运算分为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大体对应的是完全形象思维、部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沈老师)
运算,数学上,运算是一种行为,通过已知量的可能的组合,获得新的量。运算的本质是集合之间的映射。【360百科】
运算,是不是一个过程性的、动词性的,运算与思维相近(吴培老师)
“运算”一词,是在“运动”一词的基础上发展提炼出来的。用中文来咬文嚼字:运算,就是对运动轨迹的计算或估算。这样想,就能和前面的“感知-运动”前后相联了。运算是过程性的动词性的。在这里,同思维、理解二词几乎是同义词。与思维更接近,理解更侧重于结果(袁老师)
皮亚杰认为运算需要从动作谈起。动作是在实物中进行,比如推动或分开物体,用物体比较大小或者轻重等,儿童的思维水平过渡到具体运算时,动作发生内化,也就是说,动作内化为运算,这运算可在头脑里进行思维而不失去动作原有的特征。
儿童达到具体运算水平时,才能再现运动和变形的表象,也能预见运动和变形的表象。
由此证明两点:
一是运动或变形的表象的再现中也含有预见表象在内;
二是运动或变形的再现表象和预见表象都依赖于运算。
它们的关系是:
先有运算,再有运动的表象或变形的表象。不过,这一切都依赖于运动本身。它们的逻辑顺序是:运动——运算——运动表象或变形表象。
复写表象
复写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感知运动,而是带有运算性质的。
皮亚杰研究表明,儿童复写图形时,比原型约缩短,儿童认为无关重要,因为这图形仍然在原型的长度之内,最根本的问题是不要画得过长。
为什么儿童在复写原型的时候普遍把图形化得比原型更短更小?
皮亚杰的解释是,儿童判断长度习惯用序数,而不是测量法(基数)
开始涂鸦的儿童,还没有建立秩序感。复写表象时,儿童判断长度习惯用充数,这实际是在追求秩序感。秩序感,其实是安全感的一种形式,代表儿童走向理性。但是,这种理性,不够客观,是带着主观色彩的,是非理性的理性。
当儿童用序数判断长度时,已经打破了表象静态和不连续的性质。
儿童复写表象时画得更短,反映内心的拘谨,更反映了他们力求在追求客观,力求不要打破固有的格局。超出原有笔画的长度,会让他们感觉内心不安。他们有意在控制自己的动作,只是“矫枉过正”了。复写表象,不仅仅是复制他们心目中的对象,更是在训练自己对手的控制力,对笔的控制力。控制笔画的同时,也在控制自己。这正是摆脱魔幻现实主义,走向客观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