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语法与修辞重要性的体现
概论: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十分重视宣传报道的语法、修辞、逻辑。广播、电视因其声音、字幕传播具有线性传播的特性而稍纵即逝,受众很难做到反复揣摩,因此社会上对于广播电视报道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语义表达等评说并不多,但这也并不能认为广播、电视可以忽略语法、修辞、逻辑。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介,是面向受众向其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受众需要从媒介中获得正确的导向,因此新闻报道中的语法与修辞,就显得更加得重要,无论是在哪一个平台,都需要受到重视。
关键词:新闻报道 语法与修辞 电视报道
一、电视新闻节目组作品的语言艺术和修辞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法是讲究怎样把话说得对,修辞是讲究怎样把话说得好,就两者的关系来看,语法是基础,修辞是加工。而在电视语言尤其是电视新闻语言中,它所呈现的声屏报道同样要讲究语法和修辞问题。
电视语言的语法,其实就是单个画面、声音、解说等单个电视符号相互之间进行组合、结构和表意的规则。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就是如何将一个个画面、一段段声音、一句句解说,进行有机结构组合,将新闻事实交代清楚、完整,让观众能够看得明白。同时,电视修辞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研究的是电视语言的整体意义和表达效果。在电视新闻中,电视修辞是通过画面、声音、文字、影调等元素的整体效果来表述新闻事实的。这里,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曾播出的一档节目《难圆绿色梦》为例,重点探讨电视新闻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问题。选择这一节目为案例进行分析有两点理由,一因为这期节目修辞手法较明显,修辞手段较丰富;二因为这期节目在“焦点访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之后,受到《难圆绿色梦》的启发,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乃至地方电视台的一些新闻节目,都开始学习、模仿和发展类似的电视修辞手法与语言艺术,并在实践中将电视修辞和报道艺术发扬光大。在翻阅相关资料和论文后发现,《难圆绿色梦》这一档节目实际上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之先河,其深度报道的特点更是被众多节目所模仿借鉴,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语言和修辞艺术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表面上来看,《难圆绿色梦》是讲述徐治民这个植树治沙典型的,属于人物类报道,实际上《难圆绿色梦》重点讲述的是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保卫绿色家园的重大环境问题,属于问题类新闻报道。所以该节目就有了明暗两条线索,首先明线就是徐治民从朋友金琦那里得知园子塔拉的树木被一些人乱砍滥伐的消息后,执意要回到园子塔拉再走一走、看一看;暗线则是围绕园子塔拉林木被村民乱砍滥伐这一新闻事实,以徐治民为代表的“护林派”和村长高才为代表的“毁林派”之间,两种观念和行为的冲突。这则新闻作品反映题材重大,叙事手法新颖,报道风格清新,催人深思和警醒。
该纪录片重视刻画细节,以画面和声音细节表现新闻主题或映现人物心理。细节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是新闻报道中最有个性的语言。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有了细节就等于有了血肉和生命。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细节是指那些能够反映题旨内涵、凸显事物本质特征或映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新闻眼”,是那些浓墨刻画、突出表达和特意渲染的部分和内容。在《难圆绿色梦》中也有多处细节描写,如:徐治民老人在得知园子塔拉的树木被村民大肆砍伐的消息之后,悲愤痛苦的面部表情(特写、画面描写)——该镜头表现了徐治民对于园子塔拉及一花一木的情深,以及对于树木被滥伐之事的痛惜之情。在这档节目中,类似的画面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乃至情节细节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细节,都有特殊的作用和目的。如果没有这些细节,这则报道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将大打折扣,整篇报道的思想性也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其次这一篇报道穿插并用多种文学性艺术手段,增强新闻作品的语言魅力和传播效果,新闻作品的第一要务是要尊重新闻事实,尊重新闻的“真实性”,恪守客观、公正、中立和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坚守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借鉴具有文学色彩的艺术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这方面,电视新闻报道因为传播符号丰富、传播渠道多样,应该比平面媒体有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
在我看来,电视新闻报道中应该充分发挥其语言要素丰富、传播渠道多样的优势,并借鉴文字语言的语法修辞艺术和技巧,在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主义路线的同时,尽量使新闻报道形神兼备、具有韵律和美感。这不仅仅能够增加信息量,提升作品的质量,还有助于受众加深对于新闻事实的礼节,增强传播效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只要精心构思、合理安排,照样可以通过电视语言来表现比喻、象征、双关、借代等修辞格。这些电视语言修辞格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表情达意,便于受众理解报道的内涵和题旨,还能够产生美感和韵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