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完《隐秘的角落》一剧后,我对朱朝阳这个角色抱有很深的同情心,他几乎就是被我所定义的那种对象——童年不幸的人。
1 信任感危机
当严良和普普第一次去他家想要借住时,中途他要出门一趟,出于不信任,他故意在柜子上做了个小标记,以此试探他的这两位朋友能否值得信任。当时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心里对此种行为产生了抵触感,我的想法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心思怎么这样细致,反观像他那个年纪的自己,还真是傻乎乎的啥都不知道,绝对是那种被别人卖了还能帮着数钱的大龄儿童。
虽然说,人不能太傻,要学聪明点儿,但我其实也不太支持那种从小就要小心翼翼看人脸色对人产生不信任感的行为和想法发生在小孩子身上,毕竟,做孩子期间是人的一生中最为短暂而快乐的时光,从十八岁成年后开始,你碰见的人、遇到的事会让你想不看人脸色都难,何况是对别人抱有足够的信任感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信任感早已插上翅膀飞走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那种。所以啊,我是希望每个人在做孩子的阶段好好做一个调皮爱捣乱的孩子,不必做一个懂事儿的小大人。
2 父母给的畸形的爱
剧中一开始对朱朝阳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父母离异,他跟母亲一起生活,虽说不是那种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人,可相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
他与爸爸虽时常见面,但与他的妹妹朱晶晶跟父亲的感情比起来他们的父子情实在谈不上有多深。他的母亲虽然很爱他,但我要给这“爱”打上一个引号,因为在我看来,他的母亲把这种爱变成了我给你你必须全盘接受的“爱”,并且要求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比我这份“爱”更重要。
智商高成绩年年稳居年级第一但却不讨人喜,在班级里是被孤立的对象,同学给他起的外号叫“假正经”。除此以外他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很懂事儿,他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面对父亲,他不能像妹妹朱晶晶那样跟父亲撒娇夺得父亲的爱,也不敢在母亲面前当一个坏孩子,他的懂事是克制自己满足父母的懂事。
可是,父母哪像孩子那样容易满足啊,在他们面前,孩子只要退一步,并不是海阔天空,反而是掉入陷阱的开始。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这个无私的前提是孩子要配得到他们的爱。对有些父母来说,那种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不配得到他们的爱。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朱朝阳不应该是个活泼的孩子,虽然事实他也并不活泼。
为什么不应该呢?其实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父母离异,母亲对父亲还有怨恨,她会将所有的爱和所有的恨全部投放在朱朝阳这个孩子身上,她的爱可能过于失真了,变得有些变态起来,压得朱朝阳喘不过气来。我记得剧中有一幕是朱朝阳因和母亲闹了一点矛盾,不想喝她热的牛奶,结果,她非要以我是对你好,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比我对你更好了的姿态硬逼着他喝了下去。你看,这样畸形的爱和生存环境难道不就是造成他性格上的缺陷的罪魁祸首?所以啊,在我看来,孩子成长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3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举个不是电视剧里的例子,在我认识的人中,有一个跟我年纪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她的家庭里父母是深受重男轻女思想毒害的人。于是,从小她就比他弟弟所得到的爱要少很多,也是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穷,在她初三毕业的时候,分数虽不是很理想,但上高中是绰绰有余了,结果,父母为了给弟弟以后结婚存钱,不愿再送她上学。
后来,学校老师听说了上门去给她的父母做思想工作,她才得到了上高中的机会。后来的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家里条件好些了之后她父母送她上了大学,一切都好像都往正常的道路驶去了。
可是,从我跟她的聊天中,我能感受到她童年所遭遇的不幸。有的人,一深入了解,就能通过其表象去观看她的过去的过去所遭受到的痛苦。那些童年不幸的人,身上大多数都会有一种共性——讨好型人格。因为越是深处不幸,在不幸中成长起来的人,会越将自己的姿态放的更低,去迎合他人的期待。
就像小时候迎合父母一样,工作了迎合老板,结婚了迎合爱人,他们这一生将会深受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影响。在后来的成长经历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可能受其影响会慢慢减小,可是,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大部分的时候,这种人格的人一遭遇不顺心的事,就会将所有过错归结于自己身上,导致自己活得很压抑,所以这也是极易患抑郁症的人群之一。
就像朱朝阳一样,他的童年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阴影,我们都喜欢妄自猜测朱朝阳长大后会成为下一个张东升,可是,这看似的猜测实则是有道理的。
一个童年都充满不幸并生活在阴影中的人,按此规律,长大之后自然是看不见光亮的,他要慢慢的用后半生去寻找某种生活的寄望,然后逐渐摆脱童年的阴影。当然,还不是每个童年不幸的人长大后都能得到治愈,毕竟,这种事情是有概率的。
可即使是这样,我也希望,长期待在阴沟里的杂草,也能试着往向阳的地方生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碰见救赎你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