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长河悠悠,一辆列车开往每个人的心底。
“那些组成我们的自己”
QQ空间、微博甚至是人人网,一个个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离我们而去的社交软件,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手机上。原因无他,只为了重现那个可能都被自己忘掉的自己。伴随着一张又一张自己的黑照被主人们po到群里,笑声此起彼伏,无论怎样这都是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自己。还记得小学中学的时候写过了太多太多给未来的自己的一封信,里面的内容或许实现了,或许在现在的我看起来仍然遥不可及,看着那个曾经单纯快乐的自己,有的只是无尽的怀念。
“我把这句话发在这里,就可以被很多人看到哦。“”直到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原来这种模式就叫做社交。当初的自己还不设防,无论生活大小琐事都会往说说上发,现在想想还真的是有一点后怕。很可惜的是,在成长路上的说说是一边发一边删,以致于现在想找回那个最初进入网络的自己已经无从寻找了。其实最开始还是在我父亲的影响下开始玩的QQ空间,当时是作为我父亲布置给我的任务,每周在QQ空间的日志里完成一篇作文,那个时候还会有三三两两的小伙伴跟我一起完成,想想这就是我最初给大家留下印象的样子了吧。
讨论的时候宛雯说空间里大部分的记录都是一些互踩记录,这让我又想起了那一段追求简单的日子。平时能留给我们作为比较的指标大概是QQ上那几个星星月亮的差别,还有个人资料上那一排开通服务多少的差别。仍然记得那时每天回到家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挂上QQ,甚至是想方设法的在自己去上学之后让爸妈不把电脑关掉,只为的是挂着QQ让活跃天数再多一点,能在同学间多一点吹嘘的资本。
还记得要我们写上在过去的生命里最遗憾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犹豫的我就写上了“怂”这个字。在过去二十年的历程中,因为怂我真的错过了太多太多,无论从情感还是从机会,但是非常纠结的是直到现在即便是自己已经知道了这一个特质,还是无法避免的会做出逃避的选择,有时候可能真的只是那么一个瞬间的犹豫,机会就从指缝中溜走了。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五年目标就是要戒掉自己怂的特性,勇敢的去追寻自己真的所想所爱的东西。成长的过程中给自己套上了太多太多的面具,现在想要摘下来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很多人看到我会觉得我身上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甚至于在深夜食堂的时候也藏着掖着打太极推了过去,其实真的是因为我经历的故事都很简单,而且我一直都算是一个比较没心没肺的人,很多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也没有做出太多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冠坤哥的分享里有一个我很认同的点就是关于眼界的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情感都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正如我们经常调侃的那一个朝鲜人民生活的很快乐的笑话。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才叫做更好的生活,就像是古时候的人们一样能对于生活非常知足,但是如果现代人回到古代即便是达官贵人们的生活也一样会觉得艰苦异常,因为很多已经习惯的舒适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几天跟好多人聊天的时候都会谈到一个现在社会阶级的问题,至少从现在来看,读书仍然是进行社会阶级跃迁的一种主要方式。虽然不能致富,但是脱贫是远远足够的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你周围人身份的不同,就连平时聊天时所接触的话题也有所不同。在我自小长大的那一个小城镇而言,家里家常的更多是谈论生活相关的琐事,仿若与世隔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闲适自如。
在自己成长的路途中能遇到一位引路人是很幸运的事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带领你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ta可能是你的朋友你的老师甚至是你刚认识的陌生人,每个人身上都必定会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光芒万丈之下也必定潜藏着普通人都会有的软弱,只不过他们给自己造了一个坚硬的外壳,平时不被其他人所触碰而已。
一个让自己成长的很好的方式可能是不断的接触那些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人,想要做一个厉害的人首先你要知道厉害的人是什么样子,经过接触之后才能看到差距,知道这种距离其实是可以追赶的。常常处于一种有力无处使的困惑之中,这一个话题的出现可以说是解决了我这么久以来的疑惑,沉迷舒适圈所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弊病大概就是从此你的成长会就此停滞不前了吧。
“视野格局往往就就决定了你的成就格局”
大城市与小城市更大的区别我觉得是在于在大城市你会更容易遇到比你更好的人,快节奏的筛选下不适应的人都会纷纷出逃,最终能留下的必定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不同于小城市的安逸稳定,大城市的风向可能一个月就变一次,必须要时刻准备应对着才能跟上时代的浪潮,而不至于掉队。人们常常说的大城市会有更多好的机会其实说的也是大城市会有更多寻求突破的人,更多与你一般不服现状的人。
很沉重也很现实的问题
“死亡”
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走到终点的那一刻。对于这一刻的态度整个中华文化对其都是保守而敬畏的,以致于这个问题刚出来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竟然是逃避我不听。
当主持人让我们闭眼以扔弹珠为标志选择是否放弃亲人治疗的时候,真的是戳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柔软的角落。因为就在不久前刚刚有一位亲人离开了我们,父亲给我身体力行历下的榜样是无论如何都要尽自己所能的让自己的亲人能得到最好的治疗,甚至于在已经有一位贴身保姆的情况下我的父亲仍然坚持每天给她送饭,在她老人痴呆根本记不得任何人的情况下仍然每天陪她说话,推她出来晒晒太阳,照顾其生活的所有起居,在父辈如此身体力行的教育下我不可能选择放弃。但是当主持人说到其已经成为了活在心电图上的人的时候,我又有点不忍心了,最后还是放下了那颗手中紧握的玻璃珠。后面的分享中有一点说的我觉得很好,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下,谁都无法承受站出来说放弃治疗的舆论的压力。
这个话题于我还没有完全的释怀,所以复盘就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