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一条关于,真人秀《盒子里的猫》的视频。
本以为这只是一档轻松搞笑类的节目,却没想到其中的一个环节却震撼了所有人。
关晓彤、陈赫等嘉宾纷纷悲痛落泪,看完的观众们也都感伤不已。
这是一个讲述情绪羞耻的内容。
戏剧演员吴彼对着镜头缓缓说道:
“在我五岁的时候,我骑自行车摔倒了。我的爸爸跟我说,你是男子汉,你不能哭。我把大哭藏了起来;
我十岁的时候,我的同学故意把我撞到了,我的老师说你们要和平相处。我把我的愤怒藏起来了;
我十六岁的时候,考上了大学。我想把我的喜悦分享给身边的人。他们都说不要显摆,会挨打。我把我的喜悦藏起来了;
二十六岁的时候,我喜欢一个姑娘,她和我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了,我说祝你们幸福。我把我的悲伤藏起来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的喜怒哀乐像一个小偷一样,在他的心里东躲西藏,生怕被看到。
他觉得自己是对的,他也终于变成了从大人一直以来期望的样子,情绪稳定到像戴着一个假面。
当他有了女儿之后,他也像别人对待小时候的自己一样去教育女儿。
他对女儿说,你弹钢琴的时候不能有情绪;你学习不好的时候,你不能有情绪;
你在学校的时候,你也不应该有情绪;你出去玩的时候不能太开心,因为乐极生悲,你不能有情绪!
直到有一天,女儿在比赛中赢得了一面奖牌。他很高兴,也很骄傲,却诧异女儿为什么不像他这么开心。
女儿的一句话却直接将他击碎。她小心翼翼地问道:“爸爸,我可以开心吗?”
教育在此刻完成了闭环。
惊慌、后悔、痛苦......数种情绪堆在了吴彼的脸上。而旁边目睹这一画面的陈赫关晓彤等人,早已泪流满面。
01
“情绪羞耻”成了普遍现象
节目播出之后,相关视频下面有8.8万条留言。
这才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情绪羞耻是一件多么普遍的现象。
有人晒了一张完成度很高的海绵宝宝的画,配文却是这么写道:“我妈说你画这些有什么用呢?”
有人淡淡地说:“我整个大学拿的所有奖,家里也没有夸过一次。”
还有人用平静地文字写出了自己的悲伤。
“每年回家过年,我妈妈总是说我的牙齿很丑,我小的时候她总是叫我不要笑,很难看,像深井冰,以后嫁不出去。”
我们好像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遇到开心的事情和家人分享,却莫名被浇一盆冷水,得不到想象之中的夸奖。
考试成绩达不到预期,大人就会一边指责,一边诉说自己的付出,话里话外总想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不小心惹父母生气了,他们会打会骂,还不允许我们哭,质问哭有什么用。
是啊,哭有什么用。
可我们是因为有用才哭的吗?
在传统的教育里,似乎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意义,而情绪则成了最无用、低级的东西。
于是长大之后,我们好像都得了一种病,一种名叫“情绪羞耻”的病。
我们变得害怕表达出自己正常的喜怒哀乐。
对喜欢的东西不敢说喜欢,对讨厌的事物也不敢当面质疑,总是小心翼翼的。
有时在走路不小心被人撞了一下,明明心里有些生气,嘴里却已经脱口而出了一句“不好意思”。
所有的一切喜怒哀乐全都埋藏在心里,一旦有丝毫的外泄,就会感觉到仿佛有人在窃窃私语,在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们、批判我们。
逐渐的,我们终于变成了一个所谓的情绪稳定的人。
很少与别人分享,害怕冷场;所有的事都自己扛,尽量不会向别人求助。
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屑,只是单纯地不敢让自己脆弱的一面在外人面前曝光。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人、伴侣。
就像郑凯就在《盒子里的猫》中描述自己的。
以前,他还会偷偷一个人闷在被子里哭。
如今,已为人父的他却连藏起自己,都忘记如何去做了。
02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
在全社会强调“情绪稳定”时,好像有过多的情绪便是羞耻的。
例如,从小被教导“男儿有泪不轻弹”,一哭就被训诫“男子汉大丈夫,哭什么哭?”
长大后感到悲伤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也会努力挤出强颜欢笑。
只因流泪的行为是被大家定性为“不好的”“不应该的”,所以本能地会想隐藏起来。
而在长期的自我抑制下,情绪羞耻便内化成了隐形的自我规范行为。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里的胡晶晶,是大家公认的“开心果”,好像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她伤心的事情。
然而,她却在自己生日那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周围人这才发现,其实长久以来,她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她生怕自己过多的情绪会影响到周围的人,所以她假装开心。
哪怕和男友分手,哪怕被公司辞退,哪怕被贷款公司催债,这一切她都没有和亲友说起过,“情绪羞耻”的心态让她选择了独自承受。
直到生日那天,尽管当时她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但她依旧强装笑脸,和朋友拍照。
这也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它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我们,怎么可能只有快乐;生活的压力、爱情的拉扯、命运的难测,每一件都会让人感到情绪失落。
但“情绪羞耻”的成年人往往习惯了隐忍,这也意味着选择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隐藏起来。
然而,每一次隐藏的情绪背后,其实都有自己忽视的需求。
隐藏的情绪也不会消失,只是深藏在内心深处。
久而久之,随着情绪和需求的不断累积,最终的爆发往往让人猝不及防:可能反映在行为上,也可能反应在身体上。
03
自在的人生关键在于,情绪自由
《情绪由我》中有这样一句话:“情绪其实可以成为强有力的生活向导。它可以告诉你某些地方出了问题,并引导你做出改变。”
所以,情绪从来都不需要被隐藏,因为它们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每个情绪都包含了要传递给自己的信息。
悲伤的情绪告诉我们,有一个内心受伤的小孩需要抚慰;
愤怒的情绪告诉我们,心理或者事实边界受到侵犯,要奋起保护;
焦虑的情绪告诉我们,心理已经不堪重负,需要给自己减减压了。
他们像一个个敏感的战士保护着我们的安危,让我们及时采取行动,保护自己。
拥有七情六欲才是正常的人类,别总是觉得成年人一定要情绪稳定,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有了情绪,更不用自责,有小情绪很正常,不要因为有情绪就反反复复折磨自己;
我们可以在出现情绪的时候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看到并满足情绪背后的诉求和需求,情绪也会慢慢平复,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
首先觉察情绪:
情绪会在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中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要注意身体反应、想法和感受。
其次接受情绪:
情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坏东西。
当我们接受情绪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它们,而不是试图压抑或否认它们。
接下来表达情绪:
情绪表达是让情绪流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写日记、绘画、运动等等方式来实现。
当我们表达情绪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情绪得到释放和调节。这样也能真正地化解情绪,并让情绪转化为力量。
压抑,成了很多成年人生活的底色,这也让他们没法自在地生活,总是疲于应对内心的冲突。
而面对这样的状况,最先要学会的是回归自己,觉察自己的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
从而找到内心最深处的自己,那个自己是真实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当我们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我满足,也就不用再努力去做“让别人喜欢的事”:
不再困于别人的目光牢笼,不再自我苛责,不再自我压抑;
接纳真实情绪的存在,允许情绪自然地流淌,勇敢面对外界的质疑,成为真实的自己,做一个“自由人”。
真正的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压抑自己
有人说,“情绪稳定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我们常常对于那些处变不惊、唾面自干的人,佩服不已,赞叹有加。希望和情绪稳定的人交朋友,更希望自己时刻保持从容淡定,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然而,盲目追求稳定,反而让自己与幸福背道而驰了。因为很多人都以为,情绪稳定是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将内心的波动深藏不露,但实际,自己却在淤积中的情绪中慢慢崩溃。
其实,真正的情绪管理是在能够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基础上,给情绪一个合理的出口,就像洪水爆发的时候给它一个疏导,让它自然健康地涌泄;而不是一味地加高大坝,或者任由它泛滥肆虐。
所以,从今天起,不做盲目追求情绪稳定的大人,而是做一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允许心情高低起伏,允许苦乐自然流淌,以更自如自洽的姿态,过更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色彩心理疗愈师会引导我们通过“看见—释放—转化”疗愈三部曲,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实现情绪自由。首先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看到情绪背后的内心冲突和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为情绪找到合适的出口,当感受到情绪时,也不再压抑,不再隐藏,而是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情绪自然流动,这样它会在我们的允许的状态下,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结束。
低频情绪转化为高频情绪,我们的内心也重回平和、喜悦的状态,这样我们不会再因为情绪的波动而感到自责或羞耻,而是打破原有与情绪相处的模式,以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式面对情绪,并用它们为自己带来成长和自我认知的机会,收获越来越好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