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超】思维局限:为什么总有人说“你不懂”?
原创 2016-11-25 一个家伙 孙志超
Keith E. Stanovich是名美国著名的应用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叫做理性商数 (RQ)的指标。智商(IQ)反映的是一个人能多好的理解问题、识别规律、破解难题等等的特定智力指标,而RQ反映的是一个人能多好的自主反省、运用知识和思维工具、对抗认知谬误、对理性知识的了解等等理性指标。
你可以简单的把IQ理解为电脑的计算功率,IQ越高能计算的东西就越多越快,而RQ则是电脑的操作系统,RQ越高意味着系统在信息加工方面更少出错,Bug、死机、蓝屏等出错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
而让人惊艳的是,有一研究显示,在“预测事情未来的进展”这类预测问题上,“RQ更高,IQ中上”的人得分可以比“RQ较低,IQ更高的人”更好。其原因就在于RQ高的人可以更好的克服各种认知谬误,包括预设偏见、后见之明、路径依赖、过度看重直觉、效度错觉、情感依赖、可用性错觉、自我欺骗等等,而IQ更高的人就算能很好的理解问题,但在作出判断时却可能和一般人一样被各种认知谬误所干扰,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这让许多依然认为“IQ至上”的人大跌眼镜,但这不是说IQ高没有用,事实上要成为杰出的预测者还是要一定的IQ的,但IQ并不等于全部。
简而言之,一个人纵使拥有百般才华,但如果他不知理性为何物,那他就会因为种种的非理性阻碍,而无法将他的知识和思维完好的发挥出来。
值得庆幸的是,RQ完全可以借由学习特定知识而得来,尤其是学习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和脑神经科学,只要多多认识这四类知识,就能有效提升我们的RQ。而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四类书籍都有关于人,都能指出人在理性上的缺失,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自然的将知识反映到自己的现实状况,从而正确的反省自己,久而久之我们的RQ自然就会上升。
而且,就算你没有很主动的去实践里面的知识,你都可以借由单纯阅读获得RQ的提升,因为这些知识会打开你的另一只眼睛,让你对人事物的看法彻底改观,从而让你在日常决策中看见自己的盲点,不陷入盲点。当你看见了盲点,你将无法被无视盲点。(不过,我还是鼓励多多实践的。)
不用说,你也能猜测到我会偏爱那些有助理性思考的书籍,我非常喜爱阅读这类书籍,是因为我总希望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理性,而不是欲望和情绪。
当我们刚出生时,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全新的机器,这个时候是全人类最相似的时候。到达一定岁数之后,我们逐渐能够完好的思考,从孩提时期的单一思维模式,一个事情只有一个解释,到青春期的看事情的二元论,一个事情有正面或反面,再到成人的逻辑形式,一个事情同时存在两面,最后再到智者的多元论,明白到一切事情都是多面多元的结果。
这段成长时间里,每一个人到达各阶段的速度和程度都不一样,你可能在青春期就到达逻辑形式,也可能一辈子都去不到逻辑形式,因为思维的成长不同于发育长高,但却与长肌肉相似。
一个人从来没做运动,从来不健身,自然身上也没多少块肌肉,同理,一个人从来不思考,自然思维也就成长不起来。
选对好的信息吸收很重要,但信息的接收毕竟与健身不同,你如何确定自己的信息是有益的?
答案是:很可惜,你无法确定。
你只能在不断的吸收途中,慢慢让信息互相对照自证,交叉互证的信息才能形成逻辑形式的成长,如果没有,那就不能。
原始人的你可以确定石头是坚固的,但没有人会告诉你石头的分子和水的分子形态不一样,所以石头是坚固的水则是可以变形的。
但这时却有人告诉你那是神的产物,叫你这一点不要怀疑,你无法证明神的不存在,因为你没有能够对照的信息,这一神的信息就会扼杀你的思考,思维的成长也就胎死于腹中。
现在,你又可以想象到那些无法接受教育的人,为什么会活在无知之中,而且无法自拔了。
信息的接受随着思维的成长阶段而不同,因为在你10岁发生的事情,对于20岁的你来说影响不一样,对于30岁的你来说影响也不一样。
以一个杯子举例,在思维的四种不同阶段,从杯子吸收的信息都会不一样:起初孩提时代的思维是单一的吸收信息,妈妈说这个叫做杯子,我们就跟着叫杯子;发展到二元论时,杯子不只是杯子,而是好杯子和我讨厌的杯子;发展到逻辑形式时,一个杯子没有绝对好坏,好的杯子功能很好,但价钱可能略高,但劣质的杯子也不会太坏,至少它可能不用你付钱;发展到多元论时,杯子的形状各有不同,各有功能,各有所长,你甚至可以自创杯子的用途,让杯子被重新定义,毕竟杯子有杯子的历史,有他的成长和转变,这个时候再进化转变也无不可能。但杯子就是杯子。
展开来说,这四个阶段是:
1、单一思维
你还是个孩子,只能够听取一切大人所说的,这一阶段的你自主性极少,几乎只能任命运鱼肉了,但随着你的自主性增多,你可以将这一阶段的一切纠正过来。
2、二元论
你还保留着上一阶段的信息,虽然你的自主性增加了,但你一开始也只能够饥不择食的吸收信息,因为当时的你没有足够的信息能自己辨认好信息坏信息,你没有信息对照,你只能盲信所有的东西。
而且,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思想病毒入侵的。
如果这时你遇人不淑,被灌输了不正确的信息,你可能会走歪,而且会越来越陷入进去这个错的逻辑链条,慢慢的你会从盲目吸收变成选择性吸收,只听去你所相信的信息而不管对错,最终你也不会自动的清醒过来,你反而成为了这错误信息的支持者,固守己见的在这错误的方向思考下去。
这困境是思想病毒,病毒已经造好了一个循环圈,在正反面中都找到自圆其说的解释,一般介入是难以铲除的,举个例子:
小明看了某个法则的书,开始相信只要靠想象美好情景,就能获得许多他想要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和同好者的交流后,和其他人的见证后,他越发相信法则的存在,这时如果你告诉他,科学认为一切发生都只是随机率的事情而已时,他会说:“科学不是万能,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如果他遇到不好的事情,你反问他为什么法则大大没有帮助你,他会说:“人有时候会被环境影响了想象,可能是我最近不小心想象到不好的事情。”
如果他遇到好的事情,他就会立刻说:“法则灵验了!我要和同好说说我的经验去!”
如果想防范这种思想病毒的生成,你就得从一开始就自主多看不同领域的书籍,吸收不同角度的信息,让其他的信息在你的脑里引出反例,形成矛盾,促使你正视自己的错误,过滤出正确的信息。
也有可能你会遇到正确的信息,形成了相对较好的思想病毒,但只要是封闭而不开放,无法接受更多不同的信息的人,还是终有一天会遇到瓶颈,会撞墙的。
许多人的思维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至到老,但随着信息获取的发达,大众的智慧上升,部分的年轻一代都能轻易上升到第三阶段。
3、逻辑形式
如果你在第二阶段就停止了阅读,停止了学习不同的知识,你不会来到这一个阶段。
生活虽然会给予你各式各样的体验,但你也只能处于被动的让生活主宰你的成长。
逻辑形式的形成是独立思考的前提,在逻辑形式形成之前,独立思考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同样是因为没有足够信息对照的缘故。
二元论不会忽然间在一夜之间变成逻辑形式,这一过程是需要缓慢过渡的,需给自己耐心和时间。
逻辑形式形成之后,独立思考有了前提,这时你是处于“不信”的境界里,你遇到任何的信息都会思考其合理性,你之前用功培育的信息网会帮你过滤一切,吸纳有助于你提升的信息。
因为这时的你,已经有足够的知识量可以分辨信息的真假。
当思维足够成熟, 独立思考便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
4、多元思维
多元思维和逻辑形式两者的分隔线非常模糊,两者本质上几乎没有太大区别,毕竟多元思维是从逻辑形式过渡而来。
多元思维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你看见什么东西都可以产生各种不同角度的联想,像上面提到的,你看到的杯子不再只是杯子,他可以被改造,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可以为你达成某个目标,可以成为你的产品,杯子和世界是关联的,但杯子只是杯子。
拥有多元思维的人,在面对问题时,是最有可能想出解决方法的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中,他们都有属于一套自己的看法,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事情。
信息会触发思维的联想,外部的信息会与自身的信息交融,形成新的信息,或者实用的信息,或者不同角度的信息。
这些信息会慢慢的充盈你的人生,促成你的个人哲学,你的生命会因此而获益,因为你体验一样事情时,你比别人多出了几份体验。
当多元思维成熟了之后,联想会沉淀下来,一切都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达到一体的状态。
所谓成熟的思维,就是能驾驭世界的复杂性之余,保持简单。
多元思维还能让你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看过福尔摩斯的小说和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很强,但你是否知道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从何而来?
其实一切推理主要都是建立在充足而深入的知识储备之上,譬如说在《神探夏洛克》里,有一段福尔摩斯从一个帽子上进行的精彩推理:“这帽子被修补过五次,每个针脚都很齐,说明他找了一位很有水平的师傅,而这样的修补费一定超过了帽子本身的价格,说明了他非常迷恋这个帽子。但其实不止如此,如果只有一两次补丁只能说明他是多愁善感的人,但五次?那足以证明他有强迫症。”
从以上这个推理你摸索到什么了吗?里面不止包括了演绎思维这一思维工具,还包括了深厚的知识见解,其中就有帽子的价格与修补的费用、心理学的见解甚至裁缝的技巧。
说到底,如果福尔摩斯不熟悉心理学,也不知道任何裁缝的技巧与帽子的价格的话,他就不可能做出以上的推理。
我们作为普通人,几乎永远也无法成为福尔摩斯,但让自己拥有理性的能力,终身受益。
【THE END】
用知识,武装你的大脑
赞赏
阅读 2928 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2
亦无欢
你这么努力,你爸妈知道吗?你这样更新法,让我们这些腆着脸自称做自媒体的情何以堪!
55分钟前
1
作者回复
都已经放弃日更了……
48分钟前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