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天前就应该提交的一篇教学设计,直到今天在导师的再三催促下完成任务。内心自责的同时,也感谢老师的督促。老实说如果没有老师的催促,我可能完不成这个作业。
接到要写一篇教学设计的任务时,我没有丝毫犹豫,纠结,因为我知道承担就是成长,承担才能成长。
本来这篇设计应该在4月20日提交,但是因为我当时要准备一节公开课,给导师请假,说晚几天交。
4月23日公开课后,紧绷了一段时间的神经,突然松弛下来。 也不知怎么回事,总想着要歇一歇,就这样自己就以学校的“建党百年,经典诵读”为由,天天忙于练习,仅有费一点碎片时间,也用来反复读文本了。
明知道五一假期再也躲不掉了,就慢慢开始构思,有了前期大概十遍的素读,先简单列出框架,然后再按照框架一点一点补充。这也是课堂的起点。
在进行教材解读时主要构建几重对话,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看同一篇文本,作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要做这一点,必须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孩子的生活经验,这是教学的出发点。
作为教者,教些什么呢?统编教材很清楚地做了回答。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最好的编排回答。
一篇文本,进行这几重对话,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计基本问题让学生在文本间穿梭几个来回。
在列好框架后,还要进行详细补充,从昨天下午开始,慢慢进行细节填充,一句一句地理解,一字一字写出来。特别是教材解读。至于学情分析,则更加具体,本课预设教学提升点和提升措施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对象。
教学目标是从课后习题转化而来的,要表述准确,严谨。预习题要设计的有梯度,一阶一阶走下来。而且还要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来完成。
教学过程可以是预习题的充分展开,这个预习绝不是简单读几遍课文,抄写几遍生字的传统课堂。
就在两个小时前,又有组长来催我。完成最后一点设计时赶紧给她发了过去。让她帮我修改。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设计了个师生情景朗读,这是对课文内容高度融合的结果,才能设计出这样的课堂。
但是我的这个环节还有待检验,期待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即使得不到认可,也可以慢慢修改。毕竟这也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呢?
把教学设计发给组长,心底忽而轻松了很多。但也正是这个任务的驱动,使我完成了这次作业。特别感谢老师给我的机会,也特别感谢一路同行的小伙伴。在跟他们一起前行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这都是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呢?
任务驱动,有了这个前提,才促使我完成这次作业。有了这个前提,才使我慢慢成长起来。
写完后,看看字数,六千多字,虽不是特别多,但每一字都说生活智慧的结晶。承担中成长,且承担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