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产品思维》
【作者】 刘飞
【标题】认知用户、思维迭代
【思考与应用】
用户:
哈吉斯线下有40万VIP,线上有接近300万粉丝,但我们没有用好这些资源,我们首先要几个维度区分用户,然后针对区分后的核心用户检核及研发我们的产品和营销方式。
落地方案:
用户区分维度1:新用户->老用户->流失用户,分析新用户购买动机、老用户复购动机、流失用户的原因;
用户区分维度2:70后、80后、90后,核心用户(消费金额、频次)画像,比如生活工作环境、休闲娱乐方式、日常心里状态、认知能力(文化程度)。
产品:
大多数70后80后的消费者关注的是品质与价格,而90后00后的消费者关注的是颜值和价值。哈吉斯目前状况就是以品质赢得了70后80后的消费者,那么未来如何赢得90后00后的消费者,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落地方案:
1、核心消费用户访谈工作坊,了解用户体验、产品需求、服务需求;
2、 研发部门每月定期对核心品类线上用户评价收集,特别是差评内容。
营销: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思维方式;系统2则需要注意力集中,做复杂的运算;我们通常倾向于用系统1思考,遇到麻烦,系统2再出面解决。
落地方案:
1、了解用户常见的认知偏误,制作营销方案时这三方面可以重点关注。
损失厌恶: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
框架效应: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择咋听之下比较有利或者更顺耳的描述。
锚定效应:可以应用范围广,在用户认知价值的过程中,锚定效应是最关键的因素。
2、终端员工也是我们的用户,基于注意力偏误,我们在将方案或学习资料传达终端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 主线流程之外的信息和功能,要默认用户不了解;
- 大段的文字和小字体的文字,也要默认用户不会阅读;
- 有重要的流程步骤、信息传递,就需要更突出,或者阻断式提醒。
【知识点摘要】
第一部分:认知用户
产品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和迭代,而用户思维的主要目的就是认知用户,以充分了解他的需求,弄清楚产品的价值,从而有效的做出受欢迎的产品。
单单从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知识数据层面,没有感性层面。需要真实感的用户画像。生活工作环境、日常心里状态、认知能力。
用户需求遵从的7条原则:
1. 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是不是真用户?不是创造出来的需求;先区分是不是问题,再区分是多大的问题;最后才是需要解决的。
2. 需求不是无边无界的,满足超过一定边界,边际收益就会下降;
3. 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
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拿给他们:
-人们通常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
-人们表达出来的需求经常是不准确的;
-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才能验证自己的需求。
需求的主体是目标用户;
-我们要考虑清楚需求的主体;
-我们不需要考虑所有用户的需求,而是找出目标用户。
5. 需求有其时空约束;
6.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7. 需求存在不同层次,深层次的需求持久永恒。
-从衣食住行、购物的生活需求,到社交、成就感、归属感这样的精神需求,深层次的用户需求没有变过,都写在我们基因里河国家民族文化的基因里。
第二部分:创造价值
1、用户价值与产品价值与用户体验的关系: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问题。
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管感受。
用户价值是我们要为用户铺一条通往想去的城堡;产品价值是我们铺的路有多少人用,是不是比别人的路好;用户体验是在行驶过程中,道路是否有颠簸以及路边的风景如何。
2、用户价值
核心用户价值就是产品要实现的产品价值
-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
3、产品价值
产品的核心价值要符合以下几个要点:
1)符合用户价值;
2)对应的旧体验差,有空间;
3)覆盖用户够多(市场够大);
4)简单明了;
5)自己有经验或资源优势。
4、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用户体验四个维度:
可用性-让用户可以达成预期目的;
易用性-让用户达成目的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稳定性-降低不可用、不易用的概率;
超预期-让用户有超过原本预期的感受。
在任何场景中,都要先确保可用性,这是用户体验的基础。
体验层次从高到底的排序:
可用性->可用性的稳定性->易用性->易用性的稳定性
*超预期体验并为用户体验的必要组成,会破坏用户体验的稳定性。
用户体验上,
1)始终优先满足可用性;
2)基于体验酌情提升易用性;
3)降低严重异常的概率以及发生异常后的用户成本;
4)只考虑永久性的超预期体验。
第三部分:产品落地
认知用户等于对外界的认知,我们首先要关注产品到底为谁而做,产品到底面向什么人,从这些人的人生故事到他们的心智模型,都要摸索清楚。创造价值则是内外间的交互,我们既要思索用户视角的价值感受,也要思索我们做出的产品,在市场中相对而言价值有多少,能够覆盖的用户有多少。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独立品牌更关注自己完成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
-平台类产品更关注的是赋能给B端供给侧的用户,让他们具备足够的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
以四个步骤驱动产品迭代:
第一步: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
第二步: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迁移)
第三步:观察结果,识别正误;
第四步:坚持对的,放弃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