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上面的图片,这是一个核心家庭系统的图片,大圈代表家庭,四个圈分别代表不同的人。每个人和整个的系统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爸爸由于工作关系,照顾家庭要稍少一些,妈妈是成人,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工作,差不多一半的精力用来照顾家庭。
而两个孩子是被大圈包围最多的,对于家庭的依赖程度会更大、更多,当大圈的系统出现一些动荡的时候,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孩子,那么在大圈上的四个小圈,谁能搅动大圈的平衡呢?答案显然是父母。所以在家庭系统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他们是让大圈稳固的定海神针,其次是亲子关系,随后才是婆媳关系等其他的姻亲关系。只有稳定的夫妻关系,家庭系统的大圈才能稳固。由于孩子在大圈动荡的时候受的影响最大,所以在家庭中,潜在的问题出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身体症状、精神症状、心理症状等。。
见过这样的一个家庭,父母关系不好,两个女儿。父亲做小生意,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每次当父母吵架或者动手的时候,第二天6岁的小女儿一定会发高烧,39°多的那种,一定要去医院点滴才能好。孩子就是以发烧的方式来阻止父母吵架,“我很难受”成功地转移了父母的关注点,有时候孩子的身体症状就是父母恶略关系的外现。也就是说家庭的焦虑被孩子的心理损伤所吸收。那这种情况在家庭变化(生老病死,房子装修,工作变动等)和孩子的发展周期(入学,进入青春期等)相重合的时候容易出现。
每个个体在家庭中是有多面性的,大家会有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妈妈,既是妻子,又是妈妈,还是女儿、儿媳,她在同一个家庭中的角色中怎样与家人在关系中互动?妈妈和姥姥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可能就不一样,妈妈和女儿的互动和妈妈和丈夫之间的互动也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有角色的多面性,同一个个体在家庭中有多个角色。那么,当个体走出家庭后,还会有另外的社会角色,比如这个妻子同时是企业的主管,或者是一个女上司,对待下属是一种状态,当回归到家庭后又是另外一种行为模式,所以我们在什么样的舞台带着什么样的面具,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面具,如果一个行为模式非常僵化的人,一生只携带一张面具,就不能很好的变换自己的功能角色。
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军队的首长,在军队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权威的角色,非常理性冷酷。回到家里,对待妻子和孩子,仍然是一张将军脸,所以他的家庭就很不和睦,孩子就很少感受到温暖,很少感受到民主,因为父亲是“独裁者”。所以。这是需要调整的
这里说说老师家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一般会走两个极端,要么很优秀,要么问题很严重。这些当老师的父母很困惑:我在学校工作很努力、很优秀,经常被评为省级、市级优秀班主任,我的学生很多考上清华北大,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呢?
那我们从角色转换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些父母会认为,我教的学生这么优秀,那么我的孩子应该更加优秀,不能输给同办公室的某某老师,所以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学习上。在这种社会比较和绝对化的要求下,父母就会非常用力的地“教”孩子,这时候孩子成了父母实现自己未完成心愿的工具。很多父母会选择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自己工作的学校,以便于“观察孩子”,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是被严密的监控。这些父母在学校是老师,回到家依然是老师,永远是一张老师脸,就像是前面说到的那位父亲一样。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和安详。在学校,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回到家依然是被催促着各种作业、课外班,家人不提孩子的学习都会相安无事,一旦提到孩子的学习就会吵闹不断,鸡飞狗跳,孩子的学习成了家人不敢触摸的“雷”。
工作中和很多父母说过,孩子在家需要的是妈妈,而不是老师,学校里孩子的老师已经很多了。言外之意就是,回到家中我们要拿掉老师的面具,做一个让孩子自由、温暖的妈妈。做到工作、家庭的角色的自由转换。
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有的孩子可能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没有从父母那里习得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超限效应,不堪重负,超限效应后就会出现超限逆反。孩子和父母对着干,很多孩子逆反、厌学,很多孩子只要不说学习什么事没有,只要说到学习就会难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这时候父母就会非常焦虑,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几乎都放在了学习上,所以就会催促孩子学习,越是催促孩子,孩子越是逆反,形成恶性循环。
这里面一个问题是做老师的父母们会认为,我做教育行业这么多年,什么没见过啊!教育孩子的模式我都见过。这种固化的模式会限制他们不能接受新的养育模式,只限制在自己的圈子内。
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和你所教过的那些优秀学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只看到学习成绩,人首要的特性就是社会性,孩子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社会属性。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不夸大孩子的缺点,放下自己焦虑的心态,尊重孩子的自然属性,做一个严师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