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识字教学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每节课至少要安排10分钟写字训练。可见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准确地读出祖国的汉字和正确地书写祖国的汉字。因此,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准确读出和正确地书写祖国汉字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的情感。
多年来,我大多承担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高年级语文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每篇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文中该掌握的词语也比较多。如果高年级语文教师像教低年级学生一样,把每个字的音、形、义等都一一二二地教给学生,我们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识字任务?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不断尝试着使用各种方法识字,在不断摸索中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以下是我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识字任务的几点做法:
一、有意给学生制造障碍。听过很多教师的语文课,我发现大多语文教师上课伊始都是先出示课文里的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读这些生字词,学生会读了这些生字词后,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而且还把这种方法美取名曰“为学生扫除生字障碍”。
这看起来的确是一种识字教学的“终南捷径”,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会读了课文里的生字词,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以下弊端:
1、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扫除文中的生字障碍,但因为我们老师不愿把扫除生字障碍的机会交给他们,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
即使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些生字障碍,他们也不会自觉去解决,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会帮助他们解决。
2、使学生缺乏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众所周知,人生道路不会永远是平坦的,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或挫折。
学习也是如此,学习是艰难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或挫折,而学生就是在解决这些困难或战胜这些挫折的过程中增强意志,提高能力。
而我们老师总是为他们铺路,为他们斩除学习道路上的荆棘,铲平路途中的凹凸,这样使学生认为学习之路永远就是平坦的。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学生就没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离开了老师的帮助他们就会不知所措。
因此,在高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有意给学生制造障碍,先让他们自己去读课文,去发现课文的生字词障碍,先试着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做上记号,引起注意。
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这些生字词,这时候,如果老师出示的生字词是学生已经解决的,他们就会有自豪感,而如果是他们还解决不了的,他们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会产生期待感,期待老师的帮助。这时,老师的帮助指导就会让他们有雪中送炭的温暖感,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
二、让学生读词语。当然,这一环节是要在学生读课文,自行解决课文里的生字障碍后进行的。教师出示了词语后,可以先让学生练习读,也就是再次给学生制造障碍,学生练习读后,老师再进行范读。
当然,教师范读前,要注意强调,让学生注意倾听,注意发现自己读的与老师读的有什么区别。教师范读了词语后,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疑惑(主要交流学生读的跟老师读的有哪些出入),并在交流中互相正音。
这样,经过学生自己读,再把自己读的与老师读的进行对比,去发现自己的读音错误,就加深了他们对这些词语的印象。这比起老师直接把正确的读音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三、指导学生书写。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汉字的书写规则。所以,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师,不能像教低年级的学生一样,需要把每个词语,每个汉字一笔一画地指导他们书写。
一般一篇课文里会出现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词语,在这些词语当中,学生不能掌握笔画笔顺的汉字毕竟是少数。所以,教师要在学生会读词语的基础上,让他们书空这些词语。学生在书空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难写的汉字,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交流自己的发现(疑惑),并相机指导。
一篇课文里,总会有一些字笔画笔顺较难把握的汉字,教师可以单独把这些汉字归纳出来,指导学生书写。当然,必须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后进行,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的问题,他们才会产生得到解决的欲望,就在他们渴望得到解决时,老师再雪中送炭,给学生做示范,这样识字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学习词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说话、写文章。学生要运用词语必须先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
词语的理解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语的方法,但由于我国的汉语言丰富,一字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语的最好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课文里的每个词语在文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都能够概括课文某个部分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课文里的词语,让学生试着用这些词语说说自己从文中获得的信息。
如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就出示了“橱柜、储备、冬粮、诚实、方糖、千方百计、贮存、哭笑不得、烟囱、垫窝”等词语,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复述课文内容。有一个同学用了“方糖、冬粮、储备”说道:“到了秋天,松鼠就开始收藏方糖、面包皮等食物,为自己储备冬粮。”还有一个同学用“烟囱、垫窝、哭笑不得”说道:“到了冬天,松鼠在我们家的烟囱里用奶奶平时舍不得戴的围巾垫窝,准备在那里过冬,真让人哭笑不得”……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我就出示“褪色、塑料、亲昵、抑扬顿挫、乐谱 、翻飞、盘旋、瞻仰、肃立”等词语,学生们都能够准确地运用这些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如有同学运用“褪色”和“塑料”说:“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提着已经褪了色的装着鸟食的塑料袋,到翠湖公园给海鸥送餐”;有一个同学用“瞻仰、翻飞、肃立”说:“海鸥们看到老人一动不动的,发现老人与平时不一样,就站在老人遗像前不停地翻飞,像是前来瞻仰老人遗容的亲属,然后在老人的遗像前纷纷落下站成两行,肃立不动”……透过以上同学的交流,就可以了解到,学生不仅已经理解了这些词语,而且已经会运用这些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使用这个方法学习词语,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词汇。
当然,要做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因为只有读懂了课文,才能注意到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才能准确地用词语复述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