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医院的候诊时间,爬楼阅读了各位高人淋漓尽致对我们行走的强势表白,心动了。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部门向主人发出警告,因此,奔忙于医院与运动的路上,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没有胆,不敢懈怠。从几年前开始,加上家里的老娘身体的折腾,我疲惫地奔跑在家乡与前方之间,年初,老娘不告而别,悲从底来,无法自拔,常常半夜惊醒,泪流满面,我欲孝,娘不在。悲心凉。各个周末与假日,把关怀加倍,把苹果手机寄出,教老父亲熟练使用微信视频,与八十有五的老爹频繁联系,警告自己,亲子关系,来日,并不方长。向下同理。运动,医院,后方,让自己很多成长的机会让道给了这些。前行的路上慢下来,慢下来了。我像是逗留在途中的加油和检测站。洗个背包,翻出几个月里七张就诊号,6张高铁票。耐心地候在候诊区与候车室里,换言之,除了上班,就是在侯。
hou候,等待:等候。 在等待等候的时段里,常常安安静静地看会电子书,看看群里的风景,更多的是把这整段的时间给了钻研就医的方式,研究自己的身体,给自己的身体加油。先得为自己的5个血检加号在八个月内降到了1个点个赞。也用这个时间在处理班级里,家校沟通的事宜。为没有及时写点东西常常自哀自怨,成长到这个阶段常常也有时间不够的感觉。阅读到行走群里有为教师们的大作,感佩大家的教育情怀,为同行们点赞的同时,在等候行走班6岁来临的这个时间段里,我在想点什么呢?
立个flag
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如果有幸参与到第六届行走,就是要求作为参行者的自己给组织团队减少一点活。怎么减少呢? Number 1, 不添活。看起来是及其简单的一件事,该干嘛干嘛。如果包括该参与就应该积极参与,这就不能算简单了。
我看的这位专家医生,每次来看她,都听见她对病人讲的一句不变的话,她说,你们每个病人问我一句,我一天上午就看200个病人,得要多少时间。是不是要把我累死,累死了谁都没得看。不需要问的就不要问,我会告诉你怎么办。我作为一个病人,特别理解病友的担忧与期待专家指点的心情;可是换了我是那位专家医生,我也会觉得很多的话是多余的,每天几百病人,差不多的话重复到自己要吐出来了。职业的倦越积越多就会导致怠了,体力也是不支撑这么多的活。因此,我的方案是,自己把自己的问题弄弄清楚,不是全部依赖他人。毕竟,身体是自己的,感受是自己的,反复与自己的身体对话,自己先做自己的医生才是王道。因此候诊的时候我总是在网上阅读了解看医问询相关渠道,把自己差不多要变成半个看病专家了。比如说,在仁济医院看病乘坐13号电梯速度就是更快,挂急诊会减少一些就诊时间,能自助电脑上解决的问题不要排队,好大夫,微医网几乎可以找到你需要的大部分就医信息等等。有特疑难的问题再寻求帮助。 她说看病不添医生的活就是最好的病人。同理,不添活,该干嘛干嘛就是行走人最好的姿态。作为一线城市的老师,我与苑老师报名都是战战兢兢的,就担心占了别人的名额,因此,也不敢大张旗鼓在上海传递关联信息。因为刀哥说了,要偏向边远地区,我们特别理解。宁波行走,我是核心成员,苑老师不是,后面看见有一个不是核心成员的老师说她不能住校内,找地方住。我赶紧说,你住我的,我外面住下了。我觉得这样的自觉也是在行走群里受到感染习得的。
Number 2 参与到行走群,工作一定要有抢跑的思维。任何活动,参与就意味着成长的机会。参与到行走群,实际上现场时间3,4天,可是2位老师工作好几个月,看到刀嫂回到家里拍的照片,很是感动,后期又有很多的未尽事宜。参与者的我们,也是应该3板块与组委员同步,前期,现场,后续。做一个热心的点赞党,也是一种支持。期待下一站行走营地是:大家的梦想。抢跑道申请第六届有机会做个本地志愿者。一定尽心尽力完成,深度参与能够参与的活动。
我想要说的,每个人都行走在各自成长的路上,或者不断为自己的身体加油也是一种成长,成长的路上,一定有很多的等待区,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更是如此吗?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仍有很多可为之事。有一句老话说的,“想不到的,做不到;想不清楚的,做不好”。等候开学的这个时段,让我想想,我应该如何开学呢?fighting.
工作是万病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