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坚持中国道路”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对于全党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蹒跚学步之态”到“天眼”问宇、“北斗”闪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宫”巡天的“九天揽月之态”,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正可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事实证明,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所坚持的一系列决策,所认定的一系列思想,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才得以实现。
把思想与实际相统一,走出“自信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裹挟的国际环境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仍然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从不“吹灭别人的蜡烛来亮自己的灯”,更不同于同为社会主义的朝鲜、老挝等劳动党或革命党的发展道路,同时,扬弃接受外部经验,不断提高党的韧性。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出台《抗战建国纲领》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比来看,前者脱离实际,出台方案但没有具体措施,开展动员但没有厘清人民与军队、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关系,导致“被动挨打”,而后者则准确分析形势,明确“兵民是胜利之本”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的作战方针,指出了抗战必胜的客观,规定了抗战路线,为抗战胜利局势奠定基础。谁是“主心骨”,谁是“定盘星”,一目了然。如今,在不断探索沉淀的“四个自信”中也说明了思想和结合统一下的结晶,“道路自信”可以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理论自信”是党不断立于时代前沿,“制度自信”指出党强大的自我革命能力,“文化自信”表明党拥有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对年轻干部来说,唯有不断实践,在思想洪流中遵循主流,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把人民与江山相统一,走好“团结之路”。国不知有民,民岂知有国?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说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赤子之心的彰显,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过去,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现在,人民用双手建筑抗疫防线,不断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所谓“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其汪洋;民利如山,寸土累积成其巍峨。”商纣王暴虐百姓,后遇周武王兵临朝歌,两军未交便现“倒戈而走”,最终商朝覆没。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中,我们用“小切口”践行“大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做到唯见群众“一笑”,便知“解千愁”的程度。今天,“人民”二字重千钧,其笔墨在报告和公文中占比逐渐增大,我们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要看到过去、现在、将来如此,要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矢志不渝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把学习和创新相统一,走向“胜利之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在打仗期间,红军没有固定老师和课堂,就把字贴在后背上,后面的人边行军边认字,日积月累,战士们能认识不少生字,通过学习之后,共产党人创造了挖堑壕抵近敌人的“近迫作业”,发明了“土飞机”,以灵活多变的战斗吹响胜利号角。事实上,党领导全国全族人民抓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一部学习与创新结合的历史,但要有机结合也并非一日之功,在日常中,我们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自觉主动、及时跟进、联系实际和笃信笃行来学,让理论落地,把任务和指示一件一件不折不扣落实,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虽说开路架桥不易,笃行致远更难,但站在新起点上,无论有多少风险,有多少诱惑,有多少阻碍,我们都有着无比的自信,在自己选择的中国道路上意气风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