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不全”这个标签是我给自己的标签,作为“五音不全”的父母我曾经理所当然的认为我的孩子“五音不全”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小时候女儿特别喜欢唱歌,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的椅子上自己编自己唱歌。仔细一听跟说的没任何区别,但是那时我体会到了一个词——热爱。
某一天,车中她忍不住“高歌一曲”然后问我唱的怎样啊?
我:唱歌唱的真不错,进步特别大,是你自己编曲的吗?
爸爸忍不住念叨了一声,你这唱的都完全不在调上……
小家伙立马吐槽说爸爸又说傻话了!
为了满足她的“音乐”爱好,去年给安排了舞蹈和奥尔夫音乐……
唱歌的热情不减,更是逐渐有了一些曲调的区分!
周四很晚才回到家,兴奋的跟我说和奶奶练习了一晚上的《有你就幸福》。
那时的我也仅仅如平常一样给予鼓励,直到第二日我看到了视频,唱歌没有像一个小歌唱家那样完美,但是作为妈妈心情依然很治愈。
无独有偶,同样的事件也发生在一个朋友家。当他五音不全的女儿接受到鼓励时,逐渐从台下走向台前,成为了一个自信乐观的姑娘。
完美吗?成功吗?
好像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然而当我们问出这些答案的时候,是否需要问一句:什么是完美?什么才是成功的标准呢?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是著名的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曾经因将“拖延”这个标签贴给了Warby Parker的创始人,而错失了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
贴标签是否会遮蔽我们的视线,从而错失领域天赋?
标签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归类,减少思考,节约时间。然而,减少时间的同时又难免会遇到“盲人摸象”的囧境。
当想要撕掉“她/他”或者我的标签时,我需要怎么做呢?崔璀的《做自己人生的CEO》提到:
1.列清单
给想要改变的人列出最深的印象标签
2.奇迹提问
“奇迹提问”的要点在于,不是让你去猜想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而是让你想象一下发生奇迹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具体描述
用客观的视角、具体的描述来代替主观上的笼统的评价,这就是“具体描述”,它可以大大削减标签的魔力。
“这个人没有责任心”,换成具体哪里做的不到位“事情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跟别人讲话时声音大又急”
4.例外观察
“脾气不好”的人,什么时候是温声细语的呢?这些例外说明了什么?
撕掉那些给自己给他人的标签,看清事物背后发生的意义比快速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