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演员胡歌在又又又一次宣布要暂停拍戏后,一次深夜发微博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因为微博的内容很消沉抑郁,并且配的自拍一改他平日里的英俊形象,头发凌乱、胡子拉碴,看起来状态十分低落。让网友们担心他心理状态的同时,给他“确诊”了“早F晚E综合症”。
“早F晚E"并非真实的病症,而是一个网络热词。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起床时高喊“Fighting!”(加油)给自己加油打气,斗志昂扬、激情满满;到了晚上尤其深夜时却会陷入颓废沮丧的“Emo”(伤感、忧郁、低落)情绪。身处前所未有快速变化的世界、面对着学业、就业、家庭、社交等等各方面的挑战,能够在每天早上给自己一个高昂的精神状态已经是很多人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随着一个白天各种事务纷至沓来,逐渐消耗了这些意志力,晚上就迎来了无奈和彷徨。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早F晚E”,也有些人好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我们分析这些人和他们从事的事业,会发现无一不满足这样三个条件:
1,TA在做自己觉得非常有乐趣的事,在这个领域里TA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TA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且不断的在做事、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得到正向的反馈;
3,TA在做自己非常认同的事情,这件事与TA期待的生活状态强烈相关。
这是很多人有所了解的“事业甜蜜区”模型,在《如何找到想做的事》这本书里,作者八木仁平把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的事称为“真正想做的事”。作者本人就曾经是一名因为工作而迷茫的年轻人,也帮助过很多寻找事业方向的年轻人、寻找转型方向的中年人。在各类讲到“事业甜蜜区”、“想做的事”、“职业方向”等等概念的书中,这本书具有少有匹敌的可操作性。它用整本书把“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三个要素讲解得十分透彻,并给出了读者自己能够有效操作的自我认知方法。如果你正面临着事业的选择、你有找不到工作的动力的困扰,这是一本值得从前到后读完的书,你可以随着书中的讲解去破除自己的认知误区,跟着书上的方法去探索对自己的认知。
当我们探索到“想做的事”,就能够不费力的进入成长的正向循环中:喜欢的动力会驱动我们去做事而不需要外界的刺激;因为擅长,做了就很容易得到成果,不会在过程中大幅度的消耗动力;在这种正向的反馈过程中,对这件事会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愿意做、熟练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容易成功,形成一个不断壮大的循环。
可是仅有“想做”是不够的。
胡歌不喜欢演戏吗?那么他不会一次又一次退圈再复出。不擅长演戏吗?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完全可以说明他的天赋。可是他为什么总是想退出、想消失在人前、想去做公益活动呢?
“早F晚E”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不擅长自己的工作吗?如果这样可能一整天都只有“E”而不会有“F”。可是为什么热情会消退、意志会降低?
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做的可能是“想做的事”,而不是“真正想做的事”。
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擅长的事
真正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重要的事”,也就是价值观。
“重要的事”有面向自己内在和面向“他人和社会”等外在的两种情况。面向自己内在时,“重要的事”决定了人生目的。面向他人和社会等外在时,“重要的事”就决定了工作的目的。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要做喜欢的事”这种观点,然后很多人首先会有的一个疑问就是:“我喜欢的事不能成为工作怎么办?”这里说的不能成为工作,其实意味着,不能给他人带来价值所以无法兑换收入,或者不能成为自己认可的工作。
比如大部分人都喜欢玩游戏,可是那些擅长玩游戏的人又有多少把玩游戏当作事业呢?前些年,玩游戏是不被大众认可的,所以不能带来收入;近年来,职业选手、游戏主播收入都很高,可是这个职业依然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可,于是很多对游戏有兴趣、有能力的人为了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认可宁愿选择一个他们不太喜欢的工作,这就是因为获得家人、大众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事。
说到底,“喜欢的事”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我们不能执着于此。因此,先从“重要的事”中产生的“工作目的”里寻找“想做的事”才是自我认知的规则。
在“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三个要素,一定要先找到“重要的事”,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自己认可的价值、想给他人带来的价值,才能找到“工作目的”。这种“工作目的”会让我们在做与之相符的事情时,不断的认可自己、接纳自己、提升做事的动力。
如何去寻找“重要的事”呢?作者给了我们5个步骤。
步骤1:通过5个问题,找到价值观的关键词。回答5个问题的方式可以是自己用纸笔真正的书写,也可以找一个朋友与你谈论这个话题。回答的内容越丰富越好,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在答案中找出代表了价值观的关键词。关键词越多越好,如果少于15个,可以再去回答书中的其他价值观问题。
问题1,你尊敬的人、尊敬的朋友、喜欢的角色分别是谁?你尊敬或喜欢他们哪些地方?
问题2,在小时候和青春期阶段的事情或经历,对现在的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对你的价值观造成了什么影响?
问题3,你觉得现在的社会有什么不足?
问题4,问一下周围的人:“你觉得我在人生中比较看重什么?”
问题5,培养孩子,或者给别人建议时你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最不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
步骤2:把所有的价值观关键词梳理分类,得到价值观思维导图。很多价值观的关键词对你来说是相似的,根据你自己的想法把他们分别归类,形成4~6个组,并且给每个组找到一个代表的关键词。
步骤3:找到那些“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变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价值观没有对错,但是价值观应该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比如很多人会有“有钱”、“受人尊重”、“有影响力”这样的想法,可是“钱”来自于他人、“尊敬”来自于他人,“被影响”的反馈也来自于他人,这些都依赖他人的认同和给予,并不能给我们确定的幸福感。如果对这些想法再追问“为什么?”、“然后呢?”之类的问题,就会看到不同的自己。
比如,大家都想变有钱,我也一样,追问下去会发现,我真正想要的不是钱,而是新鲜的体验。
Q:有钱之后想做什么?
A:想去学习很多不同的课程。
Q:为什么要学不同的课程?
A:想要有很多新鲜的体验。
Q:不用变有钱可以做到吗?
A:可以做到。
步骤4:把前面找到的价值观排序,确定优先级。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都有很多,比如作者的价值观分组并转换之后的结果是:审美意识、热爱、成果、好奇心、简单。如果这些之间发生了冲突,哪一个更为优先呢?需要找到那个“最终目的”。“最终目的”的价值观,就是你生活中最想要达到的状态,其他的那些价值观都是达成它的过程和手段。作者对于自己的几项价值观是这样联系的:
1,【最终目的】:审美意识,即过着美好的生活。(只有在热爱状态下的人才是最美的)
2,热爱,即热衷于想做的事。(一旦决定做出成果就会沉迷其中)
3,成果,即追求成果,也给别人带去好的成果。(认真做喜欢的事,会得到成果)
4,好奇心,即随兴趣行动。(不迷茫的话很容易遵从好奇心行动)
5,【最基础的价值观】:简单,即过少有彷徨、潇洒的生活。
步骤5:确定工作目的,找到让工作自然进行下去、不会消耗意志力的目标。价值观是对自己生活的描述,在这个你发自内心认可的范围内,你要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传递什么价值,是工作的目的。
即使自己没有意识到,人也会为了影响周围的世界而采取某些行动。虽然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因为而异,但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回顾一下那样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自己“无意识地试图影响周围”。这就是你的“工作目的”。
首先,回想出10个你向他人提供了价值的经历;然后思考并写出,在这些经历中,你分别想提供的价值关键词。全部关键词中,出现最多的的那个就是你的工作目的了。
这样,找到了内心认可的工作目的,就可以回到日常的工作中,找到那些能够达成目的的工作,你会发现,做这些事的感受不再是痛苦和忍耐,不再让早上给自己“Fighting!”打气得到的意志力消退,反而会得到“Fighting”的效果。一整天不断的“F”,那么在夜晚到来的时候,情绪依然还处于饱满的状态,就不会落入“Emo”泥潭。
做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做真正想做的事,让你从“早F晚E”变成元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