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
【译】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wù]寅[yín],耶历公元前403年)
【原】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译】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三卿魏斯、赵籍、韩虔[qián]为诸侯国君。
【原】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译】臣司马光曰:我听说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而在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等级,而在区分等级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等级?就是君、臣之分。什么是名分?就是三公、公侯伯子男、九卿和诸侯之卿、大夫、士等官、爵。
【评】魏、赵、韩是晋国六卿争斗后所剩的三卿。卿是诸侯臣子中地位最高的了,六卿是晋国贵族中地位排名前六的六大家族,卿之下才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所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一文中,称呼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晋大夫,并不准确,应该说他们是晋卿。司马光说“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但是他自己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也出现了“名分”的错误,看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三位晋卿此时原本是子爵,但是在三家带着礼物向债台高筑的周天子“进贡”后,周天子也只有顺水推舟地册封他们为诸侯了,获得了独立的政治地位,这样魏、赵、韩三家子爵之卿就成为与晋国国君平起平坐的诸侯了,之前有实无名的三家分晋,到此就终于名副其实了。
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家门政治”——政出家门到此完全演变为由家变国。
对于晋国家门政治的演变,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就曾做过比较精确的预测。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找到佚篇《孙子兵法·吴问》,内容大致如下:
吴王阖庐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孙子曰:“笵、中行氏先亡。孰为之次?智氏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无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
孙子曰:“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为畹[wǎn],以百六十步为亩,而伍税之。其畹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民财困,故曰范、中行氏先亡。智氏制田,以九十步为畹,以百八十步为畛,而伍税之。其畹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民力乏,故智氏次之;韩、魏制田,以百步为畹,以二百步为亩,而伍税之,其畹田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民心力俱疲,故韩、魏次之;赵氏制田,以百廿步为畹,以二百步为亩,公为均税焉。府库充裕,其置士少,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
吴王曰:“善。王者之道,以为爱厚其民者也。”
吴王阖庐问曰:“古今之皆言治国之道,有道者善治,善治者‘固成’。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治?孰固成?孰先亡?”
孙子曰:“明君之问也,古之天下者,民之天下也;故民大君小,为有道也;君大民小,为无道也;故义大亲小,为善治也;亲大义小为,无治也。民富者,国强也,民富、国强、则民善用,善用则不乱,不乱则固成;故古今亩大税小固成也,亩小税大先亡也。”
吴王曰:“善!”
以上虽为文言,但是口语,通俗易懂,这里也就不翻译了。
吴王阖庐在位19年,从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孙武第一次见到阖庐是在阖庐3年,即公元前512年,距离前403年周天子册封三家为诸侯,合计109年,若不是晋国三卿不希望彼此残杀而竞相媾和,那么孙子的预测就成真了。
三家分晋,虽然为维护了既得利益群体的权力,但是也瓦解了晋国,削弱了秦国的外部压力,为后来秦军出函谷关埋下了伏笔。
【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四海之内的土地非常广袤,而兆民的人数也是非常众多的,这些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有很多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但是也不能不在天子手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制作为国法、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则节制卿、大夫,而卿、大夫们又治理着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注】“兆民”之兆,到底是多少,有几种说法,因为我国古代对于数字单位,有上数、中数、下数等3中进数法,下数是十进制,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中数亿进制,以万万为亿,万万亿为兆,万万兆为京,万万京为垓,万万垓为秭;上数是指数进制,就是平方,以亿亿为兆,兆兆为京,京京为垓,垓垓为秭。
春秋战国时,我国人口在两三千万上下,北宋司马光时期,我国人口,包括辽国、西夏、大理、西域等地,超过一亿,也就是一万万。下数之兆,相等于中数、上数的100万;而中数之兆,就是1万万亿;而上数之兆,就是1亿亿,跟中数之兆相同。当然,司马光所说的兆无疑是泛指,但是应该是更接近中数、上数之兆,因为古代人口很早就超过了100万了。
【评】“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有什么贵贱之分呢?先秦时候,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孰贵孰贱,到了帝制时代就反过来了。设天子以为天下也,非设天下以为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