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 吴军
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
目录
序言:“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
上篇 商业的本质
第一章:商业的本质
第二章 创业不等于从0到1
第三章 以小博大的颠覆式创新
第四章 拒绝伪工作
第五章 职场的误区和破解方法
第六章 理性的投资观
下篇 人生的智慧
第七章 幸福是目的 成功是手段
第八章 人生需要做减法
第九章 大学之道
第十章 谈谈见识
第十一章 好好说话
第十二章 贤者智慧
后记从《硅谷来信》到《见识》
主题:个人的精进。
第八章 人生需要做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逆向思维:以减少的方式收获。
39.不做选择的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到目前为止,印度移民在美国大公司中当首席执行官的非常多,比如微软的 CEO 萨提亚-纳德拉、谷歌的皮柴(今天的谷歌是字母表公司 lphabet 的子公司,而 Alphabet 的首席执行官是拉里,佩奇)、花旗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等,而中国人做到这个级别的人还真没有。再往下一级,即担任《财富》500 强公司副总裁的印度人也比中国人多很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截至 2012 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 33.2%,这一数字目前还在增加,而在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裔只占到了 6%对此很多人认为是印度人会吹牛,拉帮结派,打压中国人。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一个族群只会吹牛,似乎很难不断出现高管,而且还能长期做下去。
流行的观点:
1,印度人走出国门比中国人出海早半个世纪;2,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算数好,表达和写作能力欠缺;3,印度人英语说得好,便于沟通;4,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多少有些防范,但是它们并不认为印度是威胁,这也让印度人在和中国人的竞争中占到了便宜。5,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
大量的印度人还是采用一种古老的择偶方式,简单地讲有点儿像中国古代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配偶。更要命的是,婚姻双方需要门当户对。。。所以印度人对婚姻没有选择,只好更仔细地经营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了,反而比那些只注重选择、不注重经营家庭的美国人要幸福得多。。。印度的种姓制度远比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介绍的复杂得多。
印度的精英通过读书或者工作移民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之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到印度,除非遇到极少的机会被派遣回国,或者极个别出身好的除外。由于没有退路,绝大部分到了美国的印度人,只好死心塌地在新的国家里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并不宽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往上爬。另外印度人结婚后,女人基本不工作,而是负责教育孩子管理家庭,这也让男人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
近年来,中国留学生能够在美国名牌大学里立足并快速发展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吸引归国人员的政策起了作用,另一方面是选择太多,导致人太浮躁,不愿意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努力经营,而做到顶级是需要时间的。
人们的经济收入通常会在成功地选择职业或者更换工作单位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却不是来回来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非常有趣的是,如果你给印度人非常多的选择,他们也会和美国人或者中国人一样犯选择困难症,甚至在职业上的表现远达不到他们应有的水平。
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精力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其他:
印度人选项少反而珍惜机会做的更好,选自己会多,也是会做的不够优秀;
频繁跳槽,可能不会更幸福;
40.做人与作诗:我们需要林黛玉
中国人对林黛玉并不陌生,即使是没有能够完整通读《红楼梦》的人,至少也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过这个人物,或者听说过她。林黛玉是一个能让我想哭出来的人物,在世界那么多文学作品中,能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角色还不多见。在所有小说中,让我感到最凄惨、最难过的情节是三个年轻女性的死:黛玉之死、晴雯之死和《简,爱》中简,爱幼时的朋友海伦之死。而晴雯在某种程度上则又是黛玉的缩影。
今天,很多男生说起来都喜欢健康、性感的女性,这样一来宝钗是最合适的,而这些特质和黛玉根本无缘。不仅男生如此,很多女生也成天在想,如何让自己性感起来。。。容颜之美终不如举止优雅、腹有诗书。
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玉有灵性,宝钗有美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会做人,光有作诗的性格不见容于世,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是,世界上不能缺少黛玉这样以生命作诗的人,否则一个社会就是庸俗的社会,一个国家就是庸俗的国家。
在西方的诗人中,我更喜欢雪莱、拜伦和济慈,而不是歌德,前者都是以生命作诗,而歌德活得太实在。。。一位中国最有名的大学的校长问我,他们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时,我讲,我们的毕业生太无趣了。。。社会的上层如此,中层和底层也是如此。在互联网上,不乏把自己标榜成左派的键盘侠们,其实他们哪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左派。
《硅谷百年史》:硅谷的成功,主要靠这种林黛玉式的理想主义叛逆行为。当然,所不同的是,林黛玉得到了一个悲剧结局,而桂谷的很多创业者成功了。。。今天很多键盘侠脑子里想的不过是有房有车的生活,所抱怨的不过是自己还没有那两样东西,这些人多少玷污了“左派”二字。
古人类学家一直想搞清楚为什么我们的袓先现代智人在和(包括聪明的尼安德特人在内的)各种人种的竞争中最终胜出,目前比较确定的答案是,我们的袓先是唯一具有梦想能力的物种。
物质是为了栖息,人活着需要诗意的栖息;
要生活得有诗意不能太实在;否则太过于单调乏味;
其他:
1,都喜欢健美的女性,但容颜之美终不如举止优雅、腹有诗书。
2,人工智能的局限: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
3,北大和清华培养了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薛宝钗、太少的林黛玉。。。
41.西瓜与芝麻
一个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两万多倍,因此,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
对芝麻的偏爱: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为了省一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 10 分钟。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儉偷干私活。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为了一点折扣在网上泡两个小时,或者在北京跑五家店。
这些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那些人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又低的工作,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人一旦习惯于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傲不来了。我曾经批评过 2016 年在阿里巴巴抢月饼的人,以及为他们开脱的人,他们行为本身的对错倒在其次,这种把心思放在捡芝麻上的人,让我瞧不上,因为他们永远地远离了西瓜。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衡量价值的标准,决定了人不幸的命运。
在任何市场上,像雅虎这样的公司很多,它们看到别人在一个领域挣了钱,自己也要涉足那个领域,最后分到芝麻大一点的市场份额,得不偿失。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好。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捡西瓜更是要有能力的,它不能靠运气,而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我们在职场中的每个人,与其把心思放在赚小钱上,不如把它们都聚焦到一点,练就捡西瓜的能力,让自己从同事中脱颖而出。通常,人有能力晋级一个台阶,贡献、职责、影响力就可能增加一个数量级,至于收入就更不用发愁了。当然,世界上捡芝麻的人多、捡西瓜的人少,你如果致力于捡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我没有遇到西瓜啊,其实不是没有遇到,而是因为你满眼都是芝麻,天天为捡芝麻而忙碌,就没有机会练就捡西瓜的能力了。
捡西瓜并不难,因为大家喜欢捡芝麻,这个秘密你不妨告诉更多的人,不用怕他们来和你抢西瓜,因为大部分人见到芝麻依然会去捡,捡多了,西瓜自然就留给了你这样有智慧的人。
西瓜论:
1,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诸事难成;
2,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没出息;
3,因为大家喜欢捡芝麻,不用怕他们来和你抢西瓜,捡西瓜并不难(要有能力,但远远没有达到需要拼智力程度);
其他:
选择芝麻是拈轻怕重,是懒惰的逃避;
面对重大抉择,得失之间当思之;
42.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庄子是一个充满了奇特想象和浪漫色彩的人。当然,无限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色彩只是他表述自己那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的方法,这样寓理于生动的寓言中,让大家容易理解,因此《庄子》是一本既有趣又充满智慧的书,我将它推荐给了所有的大学生。庄子很多睿智的思想不仅植入了我的思维中,而且也是我行动的指南。“做减法”就是我从《庄子》中学习到的一种智慧。庄子在《养生主》一章中开篇讲了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它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的了。
很多人会说,每天的事情那么多,这件事情应该做,那件事情也是必须完成的,怎么可能不做呢?我会对他们讲:“这是因为你已经陷入了常人的思维定式,你说的那些事情如果不做的话,难道天还能塌下来吗?”如果说我比常人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可能有两个:首先,我能够跳出思维定式,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其次,我敢于舍弃。而这两点,都是从《庄子》中悟出来的。
我在大学里读《庄子.养生主》时,感慨万分。―首先,我感叹他的智慧,他在那么早就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维度,把“有限”“无限”“永恒”这样一些概念考虑得那么透彻。其次,他清楚地告诉我们,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做,必须要有所舍弃、顺其自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不能自拔。。。我发现,这些人迟到的毛病基本上改不掉,因为他们有一个思维定式,临时插进来的事情必须要做,不做就没礼貌、没面子,或者就亏了。其实那些事情如果不做,天根本不会塌下来。
每当别人问我:“怎么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做事情,或者如何能够抓紧时间?”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它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了。”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在工作中,每当我发现如果交给一个下属他似乎不能胜任的工作量时,我从不会要求他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比如加班,因为他在压力下要么会手忙脚乱,一件事情也做不好,要么干脆就糊弄事。这个时候,我会让他交出一部分事情给别人做,但是剩下的事情必须按时完成并且做好。当然,有些急于晋升的人会和我说:“我能行,我再努力一点,我周末能加班。”但我一般从不给他这样的选项,因为如果让他同时做几件事,最后公司的收获是 0;如果只让他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公司好歹会收获 。
A女士,在不死不活的单位混事;没有抽出时间学习;
B 女士也并不是很聪明的那种人,不过为了出国,她把剩下来的时间全部用在准备托福和 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上,所有的交际应酬一律取消,晚上值夜班时没有太多事情,她就背单词。两年后,她居然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录取为硕士,要知道该校在公共卫生领域全美排名第一。我是在美国遇见她,听她讲自己的故事的。对这个大专毕业生能被录取,我感到非常惊讶,问她有什么秘诀,她说很简单,少做点事情就好,把要做的事减到最少。十几年后,她居然在一家全球 500 强的医疗公司做了经理。大家平时看她真不觉得她是个聪明人,又问她是怎么做到管理层的。她说,我比较笨,一件事花好长时间才做得好,因此不能像别人那样今天做一件事、明天又换一件,我要花很长时间做一件事,到美国工作十几年,只跳过一次槽。
既然我们的生命很有限,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将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 10 倍甚至更多的收益,这就是我常讲的捡芝麻和捡西瓜的关系。人有一个弱点,就是见到小便宜想去占,很多利益舍不得放弃。
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减法,而做减法的关键在于能够跳出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
跳出思维定式有时需要大胆地反常规思考,甚至舍弃很多利益。。。为什么要辞职呢(2014谷歌辞职)?我说在谷歌的工作占去我太多时间,以至我没时间做别的事情,比如写书。这里面我和别人想法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想通了,要想换取更多的时间,就必须牺牲很多经济利益。大部分人会在时间和金钱之间选择金钱,当时很多人和我讲:“如果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的话,应该减少其他事情来保证支付你高薪的那份本职工作。毕竟,你说的其他事情,应该是用,业余,时间去做的。如果没有业余时间,就放弃掉和工作无关的其他事情好了。”这是一般人的思维定式,过分地考虑了钱的因素,而忘记了人一辈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生命是由有限的时间构成的,而钱超过一定程度后,其实并不重要了,那么也就容易明白为了获得时间而辞去高薪工作的道理。
做减法:
1,首先,我能够跳出思维定式大胆地反常规思考,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
2,其次,我敢于舍弃。
其他:
人生短暂: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43.我们一定比 18 世纪的人过得好吗?
实际上,任何阶层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不仅在职场中非常累,回到家后也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即所谓的心累。就这样,大部分人都在忙忙碌碌中匆匆地走完了一生,是否有幸福可言,只有天晓得。
中国很多人讲哈佛、耶鲁是贵族大学,美国东北部的菲利浦,埃克塞特(Philip Exeter)或者比尔.盖茨上的湖滨中学(Lakeside)是贵族学校,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这其实只是在大脑中虚构出来的所谓贵族教育的形式而巳。
从总体上讲,贵族不过是一个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已是濒临灭绝的物种。。。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不存在了,但并不等于他们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不存在。大多数人在物质层面和享受层面对贵族的理解和贵族真正该具有的精神与生活方式是两回事。要想在精神层面有点儿贵族的样子,就必须了解和学习贵族安身立命的三个根本:军事上的责任、维护地区治安的义务和社会活动时的体面。贵族过去是一个地区的军政长官,对外要防御外敌,对内要管理地方事务,因此他们从小学习军事和政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懂得了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含义,养成了重承诺的习惯。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军人在下雨时是不打伞的,更不会匆忙奔跑避雨,他们正确的举止是穿着雨衣在雨中列队快速行走。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一名军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必须淡定沉稳。奥巴马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显得慌张情有可原,不过贵为总统这样的举止就缺了点贵族气概。
在 18 世纪,生活节奏远没有今天这么快,因此贵族们的生活讲究从容、自律和优雅。这些是任何时候幸福生活的根本。回到人幸福的来源,除了在前文中讲到的基因的传承和成就的影响力之外,还有三个具体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爱情和婚姻。有美好爱情的人是幸福的,这也是我建议在大学期间要谈一次恋爱的原因。
第二个维度是对未来的期望。一个人如果能够确定明年比今年好,后年比明年好,他就有幸福感。反过来,即使一个人今天位高权重、腰缠万贯、声名显赫,如果他知道明年可能破产、可能名誉扫地或者不再有人关注,就无法高兴起来。由于中国的快速进步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对明天的信心是全世界少有的乐观。
第三个维度是生活的态度。一个人是否愿意像 18 世纪的贵族们那样,内心有责任和荣誉,平时过着从容而优雅的生活,遇到危险和困难能够镇定自若?如果愿意这样生活,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幸福感也就会强;如果不愿意,每天像一只无头苍蝇,忙忙碌碌,别人看待他也是无头苍蝇,那么就无法感受到幸福。。。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幸福和物质的关系真的不是那么大。平时,如果我们问一问过去的同学或者朋友“最近过得还好吗”,他们回答好和不好的标准通常并不是最近是否赚了大钱,而是上述几个维度。
今天科技进步的结果,应该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优雅而从容的生活,而不是让大家变得没有时间生活,这就是我对技术进步的期望。如果我们能够在每天出门时想到“责任”“荣誉”“从容”“优雅”“镇定”这 10 个字,就能过得比 18 世纪的贵族更好。
幸福的生活:
1,责任,荣誉,从容,优雅,镇定;
2,大部分人都在忙忙碌碌中匆匆地走完了一生,是否有幸福可言,只有天晓得。
3,今天科技进步的结果,应该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优雅而从容的生活,而不是让大家变得没有时间生活,这就是我对技术进步的期望。
////////////////////////////////////////////////
第九章 大学之道
如果我们是将追求幸福生活作为人生目的,那么我们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做一些和幸福生活相关的事情。学习当然重要,但除了学习,大学里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44.填报高考志愿的建议
从根本上讲,我非常反对大学生还没有进校,就不得不选择专业,而且选择之后还不能改变。每一个校长都可以问一下自己,是否在 18 岁的时候就明白自己一辈子要做什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怎能要求今天 18 岁的孩子做到这一点呢?不过,我知道我不论如何呼吁,都不能在短时间里改变中国这个现状。
李倩老师和我都同意将要考虑的因素按照城市、学校和专业归类,而在这三类因素中,城市>大学>专业。当然前提是考生无法兼顾这三者。。。对于那些分数足够高的学生,毫无疑问应当首选北大和清华。
中国的大学水平分布情况不同于美国,后者排名前 20 位的大学都各有特色,很难讲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就比排名第十的杜克大学一定好多少。但中国绝对不是这种情况,就综合水平而言,中国最好的大学有 09(九校联盟)的说法,即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科大、哈工大。如果再加上我认为很好的中国人民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也就是 12 所。这些大学中间,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接下来的是三所,即复旦、上海交大和浙大。无论是在师资、经费还是科研成果上,它们和北大、清华都是断崖式的差距。而后面的 7 所和前面的 5 所,又有断崖式的差距。至于其他大学,和这 12 所高校相比,差距就更明显了。。。在《硅谷来信》专栏中,一些读者朋友对我将他们的母校和北大、清华放到了不同阵营中表示强烈的不满,有的人还列举出很多我不认识、你也没有听说过的杰出校友来说明他们母校的水平。这些人如果真有志气,与其和我斗嘴皮子,不如努力工作做出点成绩,或给母校捐点儿钱,更能帮母校的忙。必须承认,在中国,北大和清华的地位在接下来的 50 年都很难撼动。
数量及上的差距,是什么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没见识!
虽然二流大学里可能会有个别顶级教师,但是不可能摊到每个人头上。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好的教师群体、最完善的设施、更多和世界大师接触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海外交换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找到好伴侣的机会更大。
如果不能进入这些大学,或者不能进入它们的好专业怎么办?
1,我觉得地点最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的机会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多很多;
1-1:深圳,广州好大学不多,尽量选择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即南京、杭州二市),以及广州一流的大学。
1-2:其次,除了已经提到的南京和杭州,按照次序还应该考虑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这 4 个城市。我在腾讯时,我们只到上述城市进行校招,当然在考虑城市的优势时,大学聚集的程度和绝对水平也很重要。因为对企业来讲去那里招聘成本相对低,西安和哈尔滨能够入围,是大学聚集的因素,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样和我们竞争人才的阿里巴巴和百度,以及外企谷歌、微软、高盛等投行,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等咨询公司,也只到这几个城市招人。。。也就是说,从其他城市毕业,即使你再优秀、学的专业再好,直接进入这些公司的可能性也几乎是零。
1-3:除此之外,尽量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靠前的沿海省份和相应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随着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等我毕业的时候,中小城市是否会慢慢赶上来?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极小。深圳大学在中国排不上号,但进入腾讯、华为的人却很多。这说明了地点的重要性。
2,在地区之后,选择学校比专业更重要。我经常讲,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因此,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也更多。即使是学习外语类这样非常“专”的专业,北大或者复旦的英语系和其他外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要合适。。。大公司通常还是按照大学的名气分配它招收员工的比例的,因为没有更好的衡量不同大学毕业生水平的方法。
北京很多大学的热门专业会比北大历史系这样的系录取分数还要高一点,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宁可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也不愿意招其他相对差一些的大学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它们看来,大家在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将来反正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3,在确定了上学的地点和大学之后,才是考虑专业。选择专业有很多客观的考虑因素,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对这些因素重要性的考量应该是不同的,而这一条常常被家长和学生们忽视。。。我在很多场合上讲,身处底层的人要完成到中产阶层的进阶,需要先掌握技能,就是这个道理。而中产阶层到精英阶层的进阶,则需要很多博雅教育。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有所不同。
如果想做投资,年轻人又没有资源,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而一些投行或者风险投资公司聘用你的孩子,显然不是让他来做决定的,即使再有眼光,前几年公司的领导也不会听你家孩子的意见去投资,他们想用的就是你的孩子将来的专业技能。
对于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来讲,如何确定专业呢?是报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呢?
国家层面的大机会
选择专业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国家层面的大机会,其次才是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事实证明,在我的同学中,有意无意赶上国家层面大机会的人,日后就非常容易成功。。。20 多年前土木工程在清华各专业中不被看好,录取分数很低,属于冷门,但是后来赶上了国家基建大发展,学这个专业的人最后发展得都很好,即使高考考得不是很好,只上了当时市属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在叫北京建筑大学)的同学,今天也都成了中国建筑界的翘楚。相反,在清华读其他专业的人,至少一大半改了行,像学数学专业的人,90%的人改了行,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企业家,企业做得都很好。
即使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大环境,就业的时候,也还是要顺从大环境;
中国今后最大的机会可能不在房地产上了,那么又会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国际化。中国已经以每年 9%左右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了 30 多年(近几年降至 7%左右),这么久、这么快的增长在世界文明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中国自身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财富增长的比例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就造成了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困局,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东西其他国家买不起,而中国从海外无论购买什么,价格都要飞涨。前些年铁矿石价格飞涨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历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都是资本输出。也就是说,帮助其他国家富裕起来,让人家买得起我们的东西。。。中国在这个时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搞亚投行,核心就是资本输出和帮助全世界。这是当年英国、美国和日本都走通了的道路。如果大家对当年英国和美国的资本输出没有什么概念的话,今天 40 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日元贷款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帮助,而今天中国要做的就是当年日本曾经做过的事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什么人才呢?不再是只能在国内窝里横的人了,而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为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人。
如果明天就必须在世界 20 个国家*开设办事处(或分行),如果再加上四大国有银行将来要进入世界主要国家,谁来当分行行长?我们是否有这样大批的人才储备?因此,我说要尽快培养具有国际金融能力的领袖。2016 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苏世民书院,完全仿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的教学方式办学,目的就是培养未来世界的领袖。
中国赚钱多,别人就赚钱少,没有钱消费;
国际眼光的金融领袖;
今天(2017 年),亚投行成员国的数量巳经超过 80 个。。。当然很多人讲,我不从政。即使如此,国际化的能力也依然是需要的。今天美国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日本在海外的资产是国内资产的 1.1 倍,而中国虽然外贸顺差不少,但是无论是央企还是 BAT 这样的科技界明星公司,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国内。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之路是一定要走的。
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了解了大环境,接下来就要考虑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兴趣所在。在中学学那些课程,只是为今后继续学习打基础而已,并不意味着只有那几个专业可以选择。美国在过去的 10 年里,新出现的专业占全部专业数量的 20%左右,而这些专业很多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出的专业,往往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也不能盲目跟风;
具体到专业上,本科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以增加未来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的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有 1/3 就已经过时了,工作 5 年后又有 1/3 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一大半后来改了行。什么是适应性好的专业呢?傲一些对比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数学专业的适应性比生物专业要广得多,金融专业比会计专业要广得多,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如果还把握不定,不妨按照下面的几条原则傲一些筛选。
1,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所谓高势能的专业,就是指那些相对难学,而又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的专业。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专业是高势能的,在读研究生时从高势能转到低势能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绝无可能。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新专业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各个大学都在开设,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相反,一些被认为是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比如在理工科院校的数学、物理,文科院校的中文,对一些人来讲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相对容易进入。不过,选择这些专业的人要明确下面一条:如果将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选这两个专业,打好基础后,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的,而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华尔街,真正搞数学和物理的很少。
另外,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不好找工作,将来很可能也需要改行。选择这些专业,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将来持续学习,至于那些具体的课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要。
专业的变迁和未来行业的机会
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变迁,那些会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逆势而行,举步维艰;。。。今天人类已经到了智能时代,这是一个大趋势,(具体参考《智能时代》)。。。当然,不论选择了哪个专业,都有可能后悔。因此,如果不满意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在大学比学习几门课程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除了从老师身上学习,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未来靠不上爹妈,那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要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将受益终生。
再次强调一下,今天的学习并不受大学围墙的限制,就算你对学校和专业真的不满意,通过互联网还是可以听到大师们教授的课程。清华和北大一些知名教授的讲课都可以在这种慕课(MOOC)平台,或者“得到”这样的手机 App 上系统地学习到。
专业的选择原则:
1,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
2,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
3,通过互联网还是可以听到大师们教授的课程。
45.在大学里应该做的三件事
谈谈恋爱
男女两情相悦,直到以身相许、终生为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安排。中国人爱说“知天命”,那么恋爱则是天命的一部分。。。我一直极力主张年轻人主动去谈恋爱,去体会那种寻寻觅觅的欢喜和忧伤。但是我从来不主张家长过多地介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促成男女的交往,更不建议年轻人去参加动机并不纯粹的相亲活动,因为那样的做法破坏了男女交往的美感。。。恋爱会让人变得兴奋、不知疲惫,同时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恋爱中的人会觉得世界突然变得很美好,到处是青春和春天。当然,恋爱也会让人变得痛苦、全无理性。如果没有这样的喜悦和兴奋,没有交织忧伤和痛苦的经历,岂不抱憾?
我并不否定门当户对,甚至赞同它,但那是对婚姻而言,恋爱和婚姻毕竟有些不同。婚姻需要实际些,而恋爱需要单纯些。单纯的恋爱,在大学是最容易找到的。
恋爱让人成熟,只有倾心爱过一个人,不论成败,才会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在大学恋爱,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没有关系,因为年轻人总有重新开始的本钱。
我在大学里学会了一首英文歌曲,名字叫作《随风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里面唱道: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会成为男子汉)。路是要孩子们自己走的,在恋爱这件事情上,父母无法越俎代庖。。。俗话说得好,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坎儿,才能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社会人。
幸福生活”才是人生的核心。
交一些挚友
1,在大学里交朋友的一个好处是,同学们的功利心不会太强,彼此愿意相互照应。大学生彼此抄个作业或者帮个忙不是什么大事,也不会因此觉得欠对方一个人情,对方也不会要什么回报。但是,一旦走出校门,大部分人在“你的”和“我的”之间就分得特别清楚。往小了讲:工作中,哪怕别人帮你一点,就欠一个人情,在这样彼此客气的环境中,人是很难深交的。往大事情上讲,很多人为了利益是不惜损害他人的。
2,大学交朋友的另一个好处是,同一个班上的学生,不论家境和其他条件相差多大,到了一个班里学习,彼此都是平等或者相对平等的。而在工作中总有上下级关系,即使是平级的,也有先来后到一说。我们知道,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倾心交往。因此,错过大学这个机会非常可惜。
参加一些活动
要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和学习科研无关的社会活动,这是年轻人从一个“父母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必经之路。我经常听到很多人为一个已经从大学毕业了的 20 多岁,甚至 30 多岁的人开脱,他们说:“年轻人嘛,没有经验。”实际上,当一个人走出大学校门,他就必须100%地为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在大学里都需要学会。人走出校门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从法律上讲犯了错误,不论是否有经验,都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同时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进行赔偿。一个人要想在走出校门时能够成为社会人,在大学就需要完成这个过程。中国家长总是强调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狠抓孩子 18 岁前的教育。但是,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并不关心孩子在大学里的成长,好一点的家长可能会过问孩子的学业,但是很少关心他们是否成长为了社会人。如果一个年轻人走出校门之前没有成熟到足以应付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那么他今后的职业前景堪忧。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阶段,不同阶段所做的事情不同,比如在学龄前,玩耍占据了孩子大部分时间;在高中,读书考大学占据了主要的时间;上班工作后,单位里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是不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只有一个根本,就是“生活”二字。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固然是核心,但依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之后,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背离了根本,人生难以成功,更难以幸福。
三件事:
1,谈恋爱;
幸福生活”才是人生的核心。恋爱,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恋爱和婚姻不同,恋爱更单纯,婚姻侧重门当户对;
2,交朋友;
大学交友的好处:1,真诚;2,平等;
3,社交活动;
“父母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必经之路。
其他:
靠不上爹妈,就要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建立一个好的朋友圈;慎之!技能教育触发,终于精英教育;
46.大学学什么
学习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学习包括我们常说的学会做人,在思想上的修行,境界上的提升,等等;狭义上的学习特指知识、技能和方法方面的学习。这里我们谈的是狭义上的学习。关于广义上的学习,读者朋友可以参看我的《大学之路》,在那本书中,我详细介绍了英美很多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也介绍了我自己的体会。
在大学应该学会什么?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这里我用了“生活”而不是“职业”二字。。。大概我是在为生活而学习,不是为专业而学习。
为生活而学习的人,必须明确今后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有人会说:“我不想谈什么高尚理想,就想挣大钱、当土豪,实现王健林所说的一个亿的小目标。”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目标,因为钱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这毕竟算是一个挺实在的目标,我们权且认可它。。。概括来讲,即使白捡了一个亿,要想过好的生活,依然需要具备各种知识和技能。事实上,在美国那些中了乐透彩票大奖的人,几年后绝大部分又回到了贫穷状态。
当然,获得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学习。绝大部分中国人上大学不仅是为了书中其实并不存在的“黄金屋”,还为了自我的满足(有面子也好,喜欢知识也好)、对父母的回报(这一点我不是很赞同,但这是现实),让自己变为有用、有益和有品位的人,这样才能够有幸福的家庭和富裕的生活,获得社会的认可,也才有可能完成从一个为生计忙碌的工匠晋级到精英阶层的第一步。志向更高远的人会说类似改变世界的话,而这也需要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脚踏实地去做。有了目标后,如果我们再把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所学的内容与目标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大部分学习和这些目标无关。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需要花时间学习对未来更有用的东西。
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知道自己的需求,并为之努力;
可能会有读者朋友说上面的目标比较虚,那我们再说一点比较实在的目标。很多人想以后能找到一个好妻子或者好丈夫,但是这件事显然不是考试多个一两分就能办到的。很多人不知道从何做起,更不要说懂得女生或者男生的心思。一些大学生说将来要创业当老板,但是在大学里很少花时间了解行业动态,也从来没有锻炼过领导能力,将来要走的弯路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一些人想当科学家,在大学里虽然学了很多课程,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科学研究训练,更欠缺的是,他们没有进行过“发现问题”的训练。在科学研究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如果一个大学生意识到他在大学 4 年里,所需要学习的东西远不止课堂上那点内容,他恐怕就不会荒废时间去打游戏,晚上经常到校门外的小摊上去吃小吃了。
在大学里要学什么呢?我觉得有 4 个方面的技能和本领必须学习,或者说相应的习惯必须养成。
付诸行动的习惯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很多人都奇怪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这样一个亳无政治经验、毛病一大堆的人为什么能竞选成功当上总统。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特朗普是一个付诸行动的人。世界上喜欢说的人多,愿意做事情的人少,不仅常人如此,很多商界领袖和政治精英也是如此。如果大家稍微注意一下新闻就会发现,那些政客和企业家说的话有一半没有认真去落实。举一个大家看得到的例子。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公司,已经说了 10 年要国际化,但是到今天也没有认真落实过。当然,在这三家公司里工作的人可能会说,你说得不对,我们一直在海外办公室招聘。但是,它们门可罗雀的办公室,加上几个二三流的工程师和三四流的营销人员,要和谷歌、Facebook 竞争,不过是痴人说梦。反观微软、宝洁、谷歌这样的公司是如何国际化的,它们在世界各地出大价钱,给最好的福利,雇最好的人,认认真真地在办这件事。正是因为爱说的人多、爱做的人少,恰恰给了少数实践者成功的机会。比如,华为并没有天天把国际化挂在嘴边,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了,到今天已经做到了绝大多数收入来自海外。
谁也不是天生就能够傲到“凡事付诸行动”的,这种习惯要靠长期培养。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养成这个习惯,将来再培养就困难了。
为了培养做事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大学生们应该走出课堂。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一直强调整个“纽约市是我们的校园”,就是鼓励大家走出课堂,培养行动的能力。
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本书中,我在三处谈到了沟通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是我啰唆,而是重要的事情必须讲三遍。。。沟通和表达能力实在太重要了,而我们的学校又没有专门教授这方面的能力,以至它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短板。。。通信的目的,一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二是接受知识和信息,三是进行双向沟通。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沟通,都是未来生活必要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生活和工作越方便,越容易成功。总的来说,中国人在表达和沟通上是弱项,因此在年轻时应该加强学习。今天,很难想象缺乏这两种能力的人能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如果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缺乏沟通能力还勉强过得去,但是要想成为精英,这个能力一定不能少,否则就无法调动人力资源,让大家协助你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美国陆军学院(即西点军校)和安纳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每年录取的 1100~1200 名学生中,有 700 多名是参加过辩论比赛的,这也证明了沟通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示友善和爱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人试图表达好感,却适得其反,他们自己很郁闷,别人也很尴尬。表达友善的能力非常重要,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都需要这种能力。比友善更进一步的是爱,既包括爱情,也包括爱慕、慈爱或者欣赏。不论哪一种,人都需要懂得如何表达。我在上一节提到,很多人就算拥有一个亿,也未必能赢得美人芳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表达爱。这个能力是必须要学会的。如果一个人想在社会阶层上再往上跃迁几个台阶,友善是必需的品质。
总结、写作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很多人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却不能把自己的意思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样的人很难把事情做得更深入。因为只有善于写作和记录,总结前一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在下一次有叠加效应,不断前进。
因此,很多人做事总是不断重复错误,很难获得叠加式的成功。对于理工科学生,我一直认为必须给他们开设写作课。而对于文科学生,则必须给他们开设逻辑课。。。一个缺乏逻辑的论述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如果一个人讲话无法让人信服,他的生活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除了上述能力,在大学里还有很多能力需要培养,比如适当的组织能力、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等。但是如果能够掌握上面四类基本能力,大学就没有白读。。。在大学里需要学的东西特别多,根本学不完,但是它们都应该围绕“生活”二字。想到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学,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打游戏和闲逛呢?
在大学应该学会什么?
1,广义上的学习包括我们常说的学会做人,在思想上的修行,境界上的提升,等等;
2,狭义上的学习就是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知识、技能和方法。
能力的培养:
1,付诸行动的习惯(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正是因为爱说的人多、爱做的人少,恰恰给了少数实践者成功的机会。);
2,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难想象缺乏这两种能力的人能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3,表示友善和爱的能力(表达友善的能力非常重要,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如果一个人想在社会阶层上再往上跃迁几个台阶,友善是必需的品质。);
4,总结、写作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因为只有善于写作和记录,总结前一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在下一次有叠加效应,不断前进。);
其他:
1,为生活而学习的人,必须明确今后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获得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学习;把学习的时间和所学的内容与目标做一下对比,只做最重要的事;
2,即使白捡了一个亿,要想过好的生活,依然需要具备各种知识和技能。
3,“发现问题”的训练。
47.技能教育和精英教育
社会中低层的人获得幸福人生的第一步,或者说捷径,就是接受技能教育。今天,我们更喜欢说素质教育,我也常常讲博雅教育对现代人的重要性。但是,从历史上看,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想往上攀升,第一步还不是要解决素质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我在《大学之路》中重点介绍了英美名校的教育理念,但总体上讲那是为需要锦上添花的人准备的,世界上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雪中送炭。
无论是欧洲早期的大学(比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抑或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是美国最古老的哈佛、耶鲁,都是进行精英教育的,很少教授技能。但是,对于大众来讲,这样的教育和他们的距离是遥远的。如果大众不接受高等教育就无法改变命运,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欧美的有识之士和今天中国的家长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有个美国人在 43 岁的时候,和当地一些贤哲一起,成立了青年教育学院,解决当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这位卓有远见的先贤同时担任了大学的校长,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还当选了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当时叫会员)。后来这个人成了美国的国父之一,他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青年教育学院后来改名,有了一个在今天极为响亮的名字一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常青藤 8 所大学*里,宾夕法尼亚大学最为务实,因为它的基因就是富兰克林的基因,今天它的校园里到处都有这位国父的影子。我说过,年轻人必须培养的一个习惯就是说干就干,而这就是富兰克林一生的写照。和哈佛、威廉与玛丽学院(美国第二古老的大学)等精英大学所不同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技能的教育。
常青藤 8 所大学,即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康奈尔大学。
就在杰斐逊致力于公立教育的同时,德国的教育家和外交家威廉-冯,洪堡确立了普鲁士的大学教育体制。和英美的精英教育不同,它完全是技能优先的教育,这是洪堡体系的一个特点。在强权的普鲁士,一种体制很容易被自上而下地推广。
普鲁士得益于洪堡的高等教育体系,很快从欧洲的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并且一跃成为 19 世纪欧洲最强国。洪堡体系后来对美国、俄国(苏联)和中国等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马上搞了将理工专业分离的院校调整,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原来的综合性大学拆成文理型大学、工科大学、政法学院和医学院等,完全是按照洪堡体系来的。
洪堡体系的优点和缺点都特别明显,它的优点在于见效快,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均是如此;缺点在于学科之间难以互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受到局限。但是,对于中低层人士想要快速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在社会阶层的楼梯上往上多走几步,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当一个人掌握一项对社会真正有用的技能时,特别是社会稀缺的技能时,他就比同龄人获得更多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的差异即使不是指数级的,可能也是成倍数的。。。今天,虽然没有严格的行业界限,但是通过一种后天学习来的、其他人所缺乏的技能换取报酬和社会地位的原则并没有改变。这里我所说的“后天学习来的”技能不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比如男性出卖苦力、女性出卖色相,也不是指那些所有人都很容易掌握的本领,比如开车、做家常菜、接电话、订机票,甚至写一两行代码。
中国大学的课程教育太看重考试,而不是技能培养。
在大学阶段,学到一个真正的技能所带来的第二个好处,也是更长远的好处,就是由此掌握学习一种新技能的方法。同时,这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成功。。。一个人只要成功地掌握了第一种,以后就有信心掌握第二种。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掌握了一种技能的学习方法,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就有信心适应各种变化。
技能教育的好处:
1,社会中低层的人获得幸福人生的第一步,或者说捷径,就是接受技能教育。
2,一个人只要成功地掌握了第一种,以后就有信心掌握第二种。
其他:
可以写几行代码的码农,能不能说掌握了一门技能?
如果大众不接受高等教育就无法改变命运,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欧美的有识之士和今天中国的家长没有太大的差别。
48.如何在二流大学里接受一流教育
如果进了二流大学怎么办呢?是否还有机会呢?有的,而且机会并不比一流大学少太多,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自己怎么度过 4 年大学时光了。
我们先来看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从优秀人才的产出来看,一方面,虽然一流大学产出的名人比例总体上比二流大学高,但是差别远没有新生在高中的名次相差得那么大。。。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工业界,最杰出的那群人所上的大学千差万别,并非都来自名校。但是另一方面,名校的录取却比第二档的大学难很多。
我在谷歌的老板彼得,诺威格(Peter Norvig)博士毕业于伯克利,他给了我一个颇为合理的解释:在伯克利这所有 2 万多名本科生的大学里,要想做到前 1%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度比在哈佛大学做到前 10%大得多。既然他在大学 4 年里做到了这一点,那就说明他有过人之处。
第二个事实是,一流大学的教授讲课未必比二流大学好,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在上课水平上。
一流和二流主要的差距是在综合排名上,特别是在科研上。二流大学的科研水平和一流大学是无法相比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教学却未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授课老师的表达水平,以及授课教师愿意花多少时间在教学上。这一点中国和美国都一样。。。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而且从进步的速度上看远远高于任何一所常青藤大学,包括哈佛。但是,学校里很多大教授讲课并不认真。。。斯坦福很多教授的心思不在教学上,而在办公司,甚至搞投资上。。。另外,综合排名高,未必能够做到每个专业都好。在美国,无论是哈佛、耶鲁还是普林斯顿,计算机教学水平远不如一些优秀的州立大学(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和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
一流大学在教育上相比二流大学,到底牛在哪里呢?
我专门对比了美国最好的 20 所私立大学和比较好的 10 所左右的公立大学在培养本科生方面的差别,发现最主要的差异是前者给予学生非常大的选择权,而后者没有,这主要是人均资源多少所致。一流大学人均有更多的师资、经费和实验设备,因此常常给予学生比较多的选择空间,而二流大学人数众多,学校照顾不过来,专业设置就比较死板。而比这个更不幸的是,二流大学里大部分学生学习并不主动,在一个相对受约束的环境里,他们自己也变得拘束起来。4 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把他们变成了按要求上课、考试、拿奖学金,然后毕业,这样一个被动的人。
一流和二流大学第二个差异是环境,特别是同学本身的环境。。。在美国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一流大学的生源和环境是造就学生们成才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课程、教授有多大差别。一流大学的学生水平比较整齐,而二流大学的学生则良莠不齐,很多学生未必很会交友,有什么圈子就接受什么圈子。
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就可以制定二流大学的一流战略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需要明确教育的目的远不只是上课和考试,而是围绕着未来生活展开的。因此在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的时候,个人的主动性就非常重要。。。对于系里安排给我的必修课,坦白地讲,我逃掉了不少,这样可以让我有时间做别的事情。也就是说,我在一个指令性计划非常严格的教学体制内,尽可能去接受博雅教育,顺便说一句,我在清华时,艺术和音乐这些课程的成绩要比计算机课程的平均成绩还高。我之所以认认真真学这些课程,是因为我想在未来做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由于我过去的生活目标是做科学家,搞理论研究,因此我在读博士时,数学课占了课程数量的一半,这是我后来能够写数学书的原因。甚至我的论文绝大部分是在电机工程系而不是在计算机系完成的。这样,花同样的时间,我在那个较小的工程学院里接受的工程教育完全不逊于任何最好的工科大学。
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老师讲课的水平并没有太大差距,但是一流大学每门课的要求会严格得多,二流大学则相对松一些,这时能否学好一门课,就得看自己的主动性了。一个二流大学的学生如果能够对自己的课程要求向一流大学看齐,也能学到足够多的知识。
一流学生和二流学生的主要差别不在于智商和考试成绩,而在见识上,这是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的一个主要观点。这种见识的高低受家庭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讲,上层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的学习目的常常是针对未来的生活,而相比之下,中等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看重当前的成绩。如果后者能意识到自己在见识方面可能的不足之处,主动学习,那么即使在二流学校也能有所成就。
第二,身在二流大学,要主动弥补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二流环境中营造出一流的环境。哈佛这样的大学之所以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同学环境。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伯克利这所大学入学的学生水平相差很大,但是一年之后基于自然分化,就形成了各种圈子,包括一个大约占学生数量 20%的精英圈子。他们虽然彼此竞争,却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这些人最后和哈佛或者斯坦福的学生差距很小(即使有的话)。。。因此,一个二流大学的在校学生选择圈子很重要,不要总是选那些能够在一起吃喝玩乐却胸无大志的所谓志同道合者。
无论是进入了一流大学还是二流大学,大学生首先都需要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尽可能地拓宽学习视野、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的规划。其次,要有意识地构造一个好圈子。把握好这两条,我想任何一个有志向上的年轻人都会有所成就。如果用两个词概括这一节我想说的内容,那么就是“生活”和“主动性”。
一流大学好在哪里:
1,教育资源丰富:一流大学人均有更多的师资、经费和实验设备,因此常常给予学生比较多的选择空间,而二流大学人数众多,学校照顾不过来,专业设置就比较死板。
2,周围环境好:一流和二流大学第二个差异是环境,特别是同学本身的环境。朋友圈不同;
怎么做:
1,第一,需要明确教育的目的远不只是上课和考试,而是围绕着未来生活展开的。
2,第二,身在二流大学,要主动弥补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二流环境中营造出一流的环境。
3,第三,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性完全可以决定命运!
49.西点军校精英法则
西点军校是怎么挑选未来军政领袖的?它是如何将年轻的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的?它最看重什么品质和素质?这些我都很好奇,也希望孩子了解这些后能够有所启发并且自律。
西点军校正式的名称是美国陆军军官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它招高中毕业生,给他们良好的大学教育并将他们培养成初级军官。和它对应的是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和科罗拉多州的美国空军学院(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在美国的武装力量中,其实海军的力量最强。海军陆战队虽然独立成军,它的统帅可以参加参谋长联席会议,但是隶属于海军部,它的将军是占海军名额的。大家并不陌生的美国王牌师陆战一师就属于海军陆战队,而不是因为有“陆战”两个字就属于陆军。此外,海军有自己的航空兵,加上海军自己的战略核武装力量(战略核潜艇),它实际上拥有齐全的各个兵种。然而^尽管海军在美国武装力量中最牛气,海军学院从来不服西点军校,但是美国的军官学校还是以陆军的西点军校名气最大,这不仅是因为它历史最为悠久,而且因为它培养出的英才最多。
参观西点军校让我感慨万分,参观完之后,我惊讶于西点军校招收的新生素质之高、之全面。
中国有句古话,好男不当兵。军人在中国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没有多少墨水的武夫,这可能是北宋以后形成的风气。在唐代,讲的是出将入相,像名将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就是小说评书中的徐茂功)和后来的郭子仪等都担任过宰相,而名相狄仁杰也担任过行军道总管(相当于军区司令)。唐代诗人李贺写过这样豪迈的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边塞派诗人戴叔伦也曾写下一首诗来明志: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再往前,一代才女谢道韫也是能上阵杀贼的,而他的堂弟、风流潇洒的谢玄则是一代名将。
美国今天的民风依然有点儿像当初中国的唐朝。在美国“二战”后的 13 位总统中,9 位正式服过兵役,很多上过战场,做过战斗英雄,比如老布什、肯尼迪和约翰逊。至于艾森豪威尔就更不用说了,他是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五星上将、当年盟军在欧洲的总司令。。。美国军队培养人的标准和未来领袖应该具有的素质是一致的。西点军校所招收的人代表了美国对精英的要求,而培养的方式也多少符合对其他精英的培养。
西点军校招生原则简单地讲就是中国所提倡的德、智、体再加上领导力。成为西点军校的学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首先,它对学习成绩要求很高。以 2014 年、2015 年两年西点军校招生的情况为例,每年报考的学生在 1.4 万人左右,最后录取的只有 1200 多人,录取率仅为 8%左右,和麻省理工学院差不多。在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中,超过 70%的人在高中全年级的学习成绩排名在前 50/0,另外还有 20%的学生排名在 5%~10%,也就是说大约 90%的新生在高中时都是前 10%的学生。和西点军校类似,海军学院新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这么突出,甚至还要更好一点。此外,每年大约有 200 名新生在高中时是获得州一级奖学金的人,这样的奖学金在美国每个州一年只有几十名而已。也就是说那些上军校的人,并非成绩上不了名牌大学才来参军的。
其次,作为军人,强壮的体魄自然是少不了的。在每年进入西点军校学习的 1200 名左右的学生中,90%是高中学校运动队队员,2/3 是运动队队长。在西点军校里,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一个运动队,成为运动员,这个传统是西点第 32 任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确定的。麦克阿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当过运动员的士兵表现都特别好,因此在战后他担任西点军校校长期间,就在学校里推行体育训练。西点军校的运动队和美国普通大学一样,需要参加大学联赛,但是他们最看重的对手是海军学院。在运动场上,西点运动队的口号是:“前进陆军!击沉海军!”当然海军学院也是针锋相对,他们的口号是:“前进海军!打败陆军!”
最后,西点在录取时,对学生的品行和领导力有相当高的要求。对于领导力的衡量,主要看高中生们在中学时所担任的社会职务和演讲比赛的结果。每一年的新生中,大约有 300 名在过去的学校里是学生会主席或者全年级的班长(美国高中一个年级是一个大班 X 占新生人数的 1/4 左右;另外大约 700 人是演讲队成员,占新生人数的一大半。作为军官,领导力的重要性自不用说。那么为什么西点军校招收那么多善于演讲的学生呢?首先,演讲是领导力的一部分;其次,在战争中,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对于品行的要求,相对来讲,就不那么容易量化衡量和在不同高中的学生中横向比较了。西点军校和另外两所军校将考查学生品行的工作交给了政府的军政要员。在申请西点等军校时,高中生一般都需要获得军界领袖和政客们的推荐才有希望。。。这些政客和军官是以自己的政治前途为新生作保。如果哪个政客推荐的学生在西点军校退学了或者被开除了,那么这将是推荐人的政治污点,因此没有人愿意冒着损害自己名誉的风险去推荐一名纨绔子弟进西点或者其他军事院校。
西点军校虽然授予的只是连排级的军衔,但是它的目标是培养未来军界乃至政界的领袖。从西点军校学生的素质可以看出美国军官的素质,以及对政界精英的要求。不过就是这样的精英,进了西点可没有人把他们当成天之骄子,这和我们很多大学对待大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在西点军校的前三年,学生被要求的是学会服从,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天天“Yes,Sir;Yes,Sir”(是的,长官)地说话,因为作为一名军人,先要学会服从才能指挥别人。
到了第四年,学生们开始学习战术指挥,这是尉级军官的基本技能,然后在毕业时授予少尉军衔。至于战略指挥,那是以后到了军队再回炉学习时要掌握的重点。美国军队强调军官的终身学习,要经常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内容。从少尉升到中尉,必须在两年时间里再接受 3?6 个月的学习,以后晋升各级军衔也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课程。等升到了中高级军官则要学习战略,这是在各兵种的指挥学院(比如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教授的,并不是西点军校教学的重点。再上升到高级军官时,要到各兵种的战争学院学习国家的军事动员。
作为未来军官的摇篮,西点军校所教授的主要课程并不是军事课,而是数学和工程类的课程,此外还有不少人文和艺术类课程,当然军事课程和相应的训练(他们叫体育课)肯定是需要的。西点军校所授予的并不是什么军事类的学位,而是清一色的工程学位,如果光看他们毕业的专业,你还以为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每一位从西点军校毕业的学生,都要学习 16 门核心课程,即 3 门数学课,物理、化学、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学、历史、写作、哲学、领导心理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各一门,此外再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根据专业的不同挑选两门。另外,每个学生还要学习 3 门工程学课程,从外语、国际关系、法律、领导力的课程中选择 8 门课程。而真正所谓的纯军事专业课只有 10 门。为什么这样培养军人呢?因为在西点军校看来,好的军人是具有理性思维和专业知识的人,不是四胺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
作为未来军官的学生,西点军校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荣誉感、服务精神、忠诚和守诺的传统。所谓荣誉感是指超群脱俗,戒除对自己要求不高的惰性;服务精神是指在艰苦的环境下履行自己的公职,甚至付出生命;忠诚就不用讲了;而守诺是指坚守岗位,贯彻执行命令,完成任务。我想这些也是任何一个想往上层走的人必须做到的。此外,为了建立军官的荣誉感,学生从西点军校毕业时第一个军衔的授予状是由总统签署的,而以后升官了,授予状反而是由陆军部、海军部等签署。为什么美国对初级军官如此重视呢?因为这表示这些学生进入了军官这个荣誉团体。
我带着女儿参观完西点军校后颇有感触,从他们选拔人、培养人的方法,我对美国政治军事精英们对未来领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的看法有了切身的了解。有时朋友们问我是否还有什么愿望没有实现,我会讲,如果能到西点军校受训半年就好了。这样我在服务、荣誉和使命等品德上会得到提升。不过,即使我们不去那里学习,从西点军校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清楚了我们自己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西点军校招收什么样的人?
1,首先,它对学习成绩要求很高。
2,其次,作为军人,强壮的体魄自然是少不了的。
3,最后,西点在录取时,对学生的品行和领导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培养什么样的人?
1,作为未来军官的摇篮,西点军校所教授的主要课程并不是军事课,而是数学和工程类的课程,此外还有不少人文和艺术类课程,当然军事课程和相应的训练(他们叫体育课)肯定是需要的。清一色授予工程学位;
2,西点军校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荣誉感、服务精神、忠诚和守诺的传统。
50.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传授的精髓
美国最著名的两所商学院一一哈佛商学院(简称 HBS)和斯坦福商学院在这方面都传授给了学生什么技能。
说得通俗点就是两个词一“玩儿”和“骗钱”。
只要人足够聪明和好学,这种考试就难不倒他们;从顶级商学院的招生你可以看出,它们并不看重你过去的专业,而是看重你的智力、能力和未来的潜力。
哈佛商学院教给大家的第一个思想精髓是学会“玩儿”,即营造你的同学圈子。。。哈佛商学院要培养的是精英,精英和普通人的差别不完全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智慧和人脉。智慧需要和大师、和高水平的人在一起切磋才能获得;人脉更是需要从一个好的同学圈子获得,这样将来他们可以互相提携。因此,来上课是成为精英的必由之路;至于考试,反而在其次。。。学院里每一个学生多少都得有点儿特长,这些是面试时考查的一方面,否则无法和大家玩儿到一起去,非常逾她。这位亲戚读完书回来讲,以后最好从小培养孩子的特长,否则长大了就难以挤进那个圈子。如果在哈佛商学院不会玩儿,恐怕 2/3 的学费是白交了,这是哈佛商学院的第一个精髓思想。
不仅哈佛商学院如此,斯坦福商学院的精英速成班也是如此。这个班的学费是一般 MBA 学生的两倍,当然强度也是两倍,而学制由两学年变成一学年零三个月,缩短了近一半。。。参加这些活动的,不仅有学生们自己,而且有很多来自桂谷大公司里的资深人士和高管。12 个月这么玩儿下来,除非特别不合群的人,否则想不融入一些圈子都难。今天中国的长江商学院等著名商学院,也非常看重一同参与学习以外的各种活动,其出发点和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是类似的。我在《大学之路》中谈到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时讲过,它们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学的圈子。像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这样,其实办一个 MBA 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大家营造一个好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要足够聪明,否则 GMAT 考不过去,同时还要多才多艺,善于和人打交道。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愿意全时脱产学习,这说明他们有通过教育提高自己地位的欲望。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那些名牌商学院心目中未来精英的样子。一流大学将他们招进来培养好,指望他们将来出人头地后,再回馈母校,形成一个正循环。和大家一起玩儿不仅仅是展示一个技能,更是表达了自己愿意参与的意愿。在今天慕课非常发达的时代,学习知识点非常容易,既然花了那么多钱,经历了千辛万苦进入了哈佛或者斯坦福,就要利用环境的资源,否则学费也就白交了。
要会玩;
哈佛商学院教给大家的第二个思想精髓就是“用别人的钱挣钱”,我开玩笑地讲就是“骗钱”。我和那位亲戚聊了很多哈佛商学院的课程,我发现无论是哪门课,它都贯彻“用别人的钱挣钱”这个宗旨。老师们总是讲,你自己的钱是留给你安身立命的,你如果想做事情,那么就让别人来掏钱。当然,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会销售,会把你的产品、你的想法卖给别人,让别人乐意掏钱。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学也是白上了。美国很多富二代,谙熟这个“骗钱”的精髓。他们从不问有钱的老爸要钱,而是问投资人要,因为他们知道,让投资人(包括银行)掏腰包比从家里拿到钱更容易,也更重要。当然,让投资人掏钱不是要饭化缘,而是需要练就过硬的本事,哈佛商学院就教你这个本事。在当今世界有很多事业非常成功的富二代,比如比尔.盖茨*、特朗普、王雪红*以及滴滴总裁柳青等人,都没有从家里拿多少钱,甚至一分钱都没有拿,几乎是白手起家,因为他们谙熟“用别人的钱挣钱”的道理。今天不是一个缺钱的时代,如果不能让别人投资,要么是项目不好,要么是不会销售,无论是哪一种,可以想象将来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在股市上,挣钱最多的常常不是出钱投资的人,而是管理资产的人,也就是那些用别人的钱挣钱的人。在投行里,和客户打交道的最重要的职位是所谓的财务顾问或者投资顾问,这些人的头衔都是 VP(副总裁),其实只是一线经理*,他们主要的任务其实是销售,即从客户那里圈钱。这些财务顾问自己并不直接操作股票或者债券,他们的背后有技术团队设计出各种金融产品,有基金经理管理各种不同的基金,还有交易员帮助他们完成各种交易。财务顾问并不涉及这些具体的工作,他们只是将那些金融产品(包括基金)卖给客户。
在股市上,挣钱最多的常常不是出钱投资的人,而是管理资产的人,也就是那些用别人的钱挣钱的人。在投行里,和客户打交道的最重要的职位是所谓的财务顾问或者投资顾问,这些人的头衔都是 VP(副总裁),其实只是一线经理*,他们主要的任务其实是销售,即从客户那里圈钱。。。财务顾问并不涉及这些具体的工作,他们只是将那些金融产品(包括基金)卖给客户。。。客户是否挣到钱是一回事,他们每年不菲的顾问费和管理费可是旱涝保收,这就是“用别人的钱挣钱”最好的例子。。。在投行中,那些被称为 MD(Mananging Director,即主管总监)的人才是真正的高管。
特朗普的志向不在“贫穷”的布鲁克林,他要去高大上的曼哈顿,因此他仅从父亲那里拿了点开办公司的启动资金(用他的话说是 100 万美元),就一个人跑到曼哈顿区承接上亿美元的项目了,当然绝大部分资金都是他从银行和未来买家那里“骗”来的。最终,特朗普不仅进入了曼哈顿,而且在美国各个最好的地段建造了自己的楼宇。他的见识远不是龟缩在布鲁克林的父亲可以比得了的。
其实“骗钱”这个词只是我的一种幽默,目的是让我们记牢这个原则:如果说得更好听点,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获取资源的能力。《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讲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用别人的钱挣钱”其实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大家可以看看埃隆.马斯克、雷军或者优步的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是怎么借助外界的力量把事情做大的,他们都是严格遵循“骗钱”二字。
1,哈佛商学院教给大家的第一个思想精髓是学会“玩儿”,即营造你的同学圈子。。。哈佛商学院要培养的是精英,精英和普通人的差别不完全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智慧和人脉。智慧需要和大师、和高水平的人在一起切磋才能获得;人脉更是需要从一个好的同学圈子获得,这样将来他们可以互相提携。
2,哈佛商学院教给大家的第二个思想精髓就是“用别人的钱挣钱”,我开玩笑地讲就是“骗钱”。
第十章 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但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我们提升境界的阻力很多时候在我们自身,而不完全在环境。破除见识的阻碍,先看看我们与天才之间的差距。
51.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我一直认为天才是存在的,而且常常让我们无法望其项背。比如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公认的天才。不过,在他那个时代,人们都说约翰.冯.诺依曼更聪明。。。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聪明应该是成就一番大事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上。我的智力让我难以理解那些最高深的科学理论,因此就算在科学上我有献身精神,能做出的成就也非常有限。
在谷歌内部,成就最大的人并非那些智力最高的人。
在工程上,智力只是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远不是决定性的。但是我过去一直认为那些在科学上已经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应该是绝顶聪明的天才,这当然是从结果判定,或许有幸存者的偏见。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善于思考,很难用一把尺子度量。。。至于人们的天赋有多少是天生的,有多少是后天环境导致的,抑或是自我开发的,今天依然没有定论。以爱因斯坦为例,至少他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显示出超人的智力;相反,很多在中学或者大学显得很聪明的人,后来变得很平庸,或许这是因为那些早期体现出来的聪明只能说明他们善于解决某一类问题(比如考试题)罢了。
爱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
首先,爱因斯坦善于提出问题。两年前我和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谈到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研究上的区别,他认为主要差距在于提出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善于找到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清华大学的教授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
其实,不只是爱因斯坦,朱棣文、里斯和科比尔卡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当初都不是被外人看好的研究,他们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到的题目,没有受到发表论文、申请经费和实用性的干扰。
其次,爱因斯坦善于做白日梦,也就是脑子不受约束地胡思乱想各种情景,然后从中总结规律,而大部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常常受到教育和周围人思维的约束。
最后,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并且愿意为寻找出答案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他关于统一场论的假设至死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更没有证实,这件事是 60 年后才得到基本证实的(2017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证实引力波的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三人)。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寻求最快发表论文研究课题的人,而是愿意花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认识上、见识上、勇气上或方法上。所以,我们不如多学习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天才们与常人的区别:
1,首先,爱因斯坦善于提出问题。
2,其次,爱因斯坦善于做白日梦,也就是脑子不受约束地胡思乱想各种情景,然后从中总结规律,而大部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常常受到教育和周围人思维的约束。
3,最后,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有恒心的人。
52.起跑线和玻璃心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一辈子的事情,是马拉松比赛,而不是百米赛跑。我从小到大都是在一流的学校里度过的,周围的样本应该算是中美两国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了。但是我见到最多的情况是,每过一个阶段就有人主动退场,请注意,是主动退场。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跑得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
和罗斯相比,杜鲁门无疑在起跑线上输得一塌糊涂,事实上在从高中毕业后的十多年里,他因为家庭贫困,无法上大学,没有人脉,没有机会,一事无成。当罗斯已经在新闻界大显身手时,他还在为温饱发愁,但在最后的长跑中,杜鲁门蠃得很漂亮。。。杜鲁门的成功过程至少说明,起跑线上的输赢对一生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那么杜鲁门是如何当上总统,又是如何连任成功的呢?我把它概括成耐心、运气和勤奋。
在起跑线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和家长所做的,一方面是继续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为孩子保驾护航,最后大家都变得输不起。我有时真的很同情这样的学校和家长,他们承担了原本不必要存在的、越来越大的负担。。。这份苦心能否真的得到回报,我们并不知道。就算这种方法短期内有效,最后孩子们在学业上表现得很好,顺利地进入了好大学,但玻璃心一旦养成,副作用会非常大,一辈子都是大问题。换句话说,很多人虽然后来懂得了把人生当作长跑的重要性,但是在年轻时养成了玻璃心,以后就无法为长跑提供动力了。
选择马拉松赛道;
打碎玻璃心;
矢志不渝要做的事,莫等闲!
53.论运气
给谷歌员工讲授“金融学 101”课程的马尔基尔老师总是讲:“时间是你的朋友,而时机不是。”也就是说,耐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其实,任何经历只要善于利用都是财富,不善于利用都是浪费时间。一个有心的人,会善于把过去的经历变为今后成功的铺路石。杜鲁门成功的要素,
第一恐怕就是耐心,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到了他时来运转的时候;
第二是他善于把过去看似没有多大用途的经历,变成帮助日后成功的财富。
第三 杜鲁门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低调和朴实。英语里有一个单词“humbele”,一些人把它翻译成“谦卑”,其实它并没有多少“卑”的含义,而是指朴实低调,更多的是“谦”的含义。我孩子的老师在给他们讲为什么humble 是一种美德时说,humble 的人常常比夸夸其谈的人更为自信,因为他们不需要通过吹嘘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能力。
所幸的是,杜鲁门和特朗普一样,都不是玻璃心的人。在困境中,杜鲁门善于在厄运中做事的本领就发挥了作用,他并没有什么好方法,比对手多的就是耐心和踏实。他一个选区、一个选区地拉选票,有时一天要做很多场演讲,有的演讲就几个人听,不过他依然认认真真地做。最后,幸运之神终于垂青于他。社会上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每逢股市暴涨时,13 亿神州尽股神;股市暴跌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市场错了,自己不过运气不好而已;更有一大批疯狂的投机者,赔了钱要聚众闹事,希望政府买单。。。在成功时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上天安排的命运,在厄运中泰然自若、看清自己,或许更容易等到时来运转的时候。在我接触到的成功者中,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不过是交了好运而已,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努力。。。有了对运气的认同,人就会少一些怨气,就能更平和地做事,也就更接近成功。
既然我们认同了运气的重要性,也就不必对自己太苛求。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有好的方法、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许运气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但是,如果我们努力了,运气依然没有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用约翰目肯尼迪的话安慰自己:“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因为我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一个有心的人,会善于把过去的经历变为今后成功的铺路石。
既然我们认同了运气的重要性,也就不必对自己太苛求。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有好的方法、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许运气会降临到我们头上。
谦卑,务实,精进;
54.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小时候的贫穷确实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比如缺乏安全感,或者一旦有了权力就会用非常赤裸裸的手段贪腐,等等。中国台湾的陈水扁就是一个例证。
所谓人穷志短,意思是说贫穷会令人走不出原有的生活圈子,以至缺乏远见,或者小时候因为贫穷受到太多人的冷眼,之后一旦得势,为人会变得冷漠,比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但是,对于“小时候穷,一辈子穷”的这种说法,总的来讲我并不认同,因为我周围很多人小时候过的都是穷日子、苦日子,长大后不但没有上述毛病,反而因为吃过苦,更有动力努力向上,也更懂得珍惜所获得的每一分、每一点,甚至在经济条件好了之后开始回报社会,对周围朋友也相当慷慨。
相反,我也看到不少从小锦衣玉食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除了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一些人如果将来家道中落,日子可能会相当难过。。。一旦失去过去所拥有的自由、美好的世界,是一种怎样的绝望。简单地讲,由俭入奢容易,反过来则千难万难。如果能重新选择是先穷还是后穷,我想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会选择前者,因为先穷毕竟还有希望。相比之下,今天很多欧美人选择了后者,先过两天好日子,哪管将来生活怎么样呢,最终一辈子是一天过得不如一天!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贫穷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即使小时候贫穷,将来也未必没有机会。相反,即使小时候富有,也要杜绝很多坏毛病,否则会成为穷到只剩下钱的地步。
我发现,活得诸事不顺的人都有三个共同的问题。
首先,缺乏见识。没有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这并非是那些人故意要和你作对,而是他们实在没有见识,大家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庄子.外篇-秋水》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在见识上不长进的人要少和他们来往,更不要和他们争论,因为道理讲不通,徒费口舌。
其次,缺乏爱。我们常说某某人太小家子气,成不了大事。小家子气,其实就是缺乏爱的表现。有些人说,贫穷的人小时候被人瞧不起,于是长大之后没有安全感,对钱特别贪恋。。。穷人也有不贪的,富人也有极为贪婪的。很多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没有条件太关爱他们,而在学校和社会上又常常遭人冷眼,因此缺乏关爱。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不懂得分享。。。对于一些人来讲,小时候其实家里不穷,但是没有培养关爱他人的习惯,以至他们长大以后非常小家子气,这在个别独生子女身上特别明显。
在我看来,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问题并非缺乏劳动力,而是很多人没有了原有社会的家庭生活和亲戚关系。第一代独生子女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关心,到了第二代连堂表兄妹的关系也消失了,这才是可怕之处。缺乏爱的人难以大气,不大气的人做不成大事。。。很多人以为有了钱就有一切,但如果钱只花在自己享受上,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相反,如果能花在别人身上,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去,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最后,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缺乏规矩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其结果是,轻则没有人愿意帮他们,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当然,这些人也会感觉到别人对他们不友善或者敬而远之,但是常常还不知道原因,于是便对人、对社会产生一种庚气。
东方航空公司的一位乘客因为手欠放下了应急滑梯;一个 70 岁的老太太往飞机发动机里撒了一把硬币,说是祈福,这都是没有规矩的典型表现。。。在中国没有民事诉讼索赔,但在一些国家,航空公司不仅可以起诉她索赔巨款,其他乘客也可以要求她赔偿时间损失,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我们经常会听到“熊孩子”这三个字,熊孩子的特点就是缺乏规矩。小时候缺乏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守规矩的习惯,那么将来的麻烦就很大。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贫穷可能会在短期内使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并不影响父母在见识、爱和规矩上培养好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做到这些事并不难。反之,家里富裕,孩子也不一定就有见识、有爱心、守规矩。
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1,首先,缺乏见识。没有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
2,其次,缺乏爱。缺乏爱的人难以大气,不大气的人做不成大事。
3,最后,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轻则没有人愿意帮他们,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
亲情的陪伴,互相陪伴;幼时缺少陪伴的孩童,长大缺少陪伴的老人,都会出问题;
55.对话庄子
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懂得了天外有天,看看自己前面的人,明白自己与他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见识的高低,则取决于我们的环境。。。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们的见识。我们常讲“名师出高徒”“要与比自己好的人为伍”,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见识。
20 多年前,我在国内做语音识别做得还不错时,去日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对比当时国内和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语音识别水平,就有了“望洋兴叹”的感觉。于是,我放弃了很多已经得到和即将得到的利益,在 29 岁时跑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的语言与语音处理实验室读博士、做研究。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世界级的大师,见识到了许多过去在国内见不到的技术-,眼界才开阔起来。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可能就像那只“夏虫”,自己觉得过得很好,并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看世界:人生需广大,勿做井中蛙!
今天,我们提升境界的阻力很多时候在我们自身,而不完全在环境。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已经很满足于自身的成就和环境,或者说他们已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当我们只看到眼前、看到周围的时候,做了一件好事、受到一些夸奖,就不免沾沾自喜,喜欢拿来显摆,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大时代中,我们做的这一点点事情就算不上什么了。同样,如果把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想到这里,我们那一点点成就难道还值得沾沾自喜吗?很多人傲的看似重要的事情,如果跳出自己认识的局限看,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项目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不是软件开发者的智力不够高,而是没有将自己的工作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中做评价。
任何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显得很渺小。中国的一个成语“高瞻远瞩”其实就是要我们把目光放远,不要为眼前那一点点成就而沾沾自喜。此外,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越大越好,过分追求大、追求长远,很可能一事无成。庄子讲,从细小的角度看宏大的东西是不可能全面的,但是,从宏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也不可能真切。大和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也就是说如何把握度,让它们相辅相成,那就是艺术了。
这本书值得每个中国人好好研读、细细体会。
提升境界的阻力:1,自身;2,环境;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56.阅读的意义
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讲过类似的一件事情。富兰克林曾经有一个政治上的对手,那个人颇有影响力,但支持他的政敌,于是他想把那个人争取过来。我们一般能想到的办法是对人家好言相劝,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甚至恳求对方。但是富兰克林的方法却很有创造性,他去向对方借书,而对方还真借给他了,于是两个人后来成了朋友。为什么借书这件事在当时的情况下非常可行,因为这说明至少两个人有共同语言。在此基础上,谈合作也好,谈利益也罢,才能搭得上话,至于什么惺惺相惜,那是深度交流后的结果。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交朋友而阅读,还是有点儿太功利了。今天我们的阅读,很重要的是为了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安排非常满的日程,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并不清楚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虽然我们的收入比长辈多出很多,但钱总是不够花,很多年轻人反而要老人们补贴。我们总是在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因为它们堆满了房间、塞满了抽屉而心烦。我们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但是效率其实并没有提高,搞得我们难以拥有充足而优质的睡眠。我们和许许多多所谓的“熟人”加了微信,但是能说点真心话的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每天刷小视频、刷消息,但是半个月后那些内容我们根本记不住,也对我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恐惧一一生怕自己错过些什么。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总怕没有看到某一条消息,错过了某一次机会。我们总希望能经历更多有趣的事情,看到更多的好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其实回眸时,我们是没有节奏的。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我们今天有很多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但是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审视人生,因为它们不是给我们带来闲暇,而是让我们更加没有闲暇来思考。读书则不同,尤其是在读纸质书时,我必须有比较长的时间不做其他事情,这样才能入境。正因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才能审视人生。因此在我看来,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一本好书,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曾经很多次阅读《富兰克林自传》这本小册子,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些内容会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一些内心明白却总是被淡忘的道理。在书中,富兰克林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比他,我能审视自己的不足。
看到世界之大;
认知体系,知识体系;
当下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市面上的书很多,许多人会纠结读什么书,甚至期望一本书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
读者们通常会发现里面都是些绝对正确又绝对无用的大道理,不免扫兴而去。
遇到坏书(60年代的书),读完后不禁想到,我们曾经历过如此荒唐的年代和有如此荒唐的想法,也算是一种警示。此外,我也能理解那批作者的无奈,那是一个知识分子无法选择对和错、无论怎么做最后都是错的年代。想到这些事实,才能更珍惜今天。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也不仅仅是为了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而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1995 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学者、伊朗裔畅销书作家纳菲西女士在德黑兰带领一个学习小组,强化了文学在许许多多的人心中的力量。她在《在德黑兰读(洛丽塔)》(Reading Lolita in Tehran)一书中写道,所有传世的文学作品,无论呈现的现实多严酷,都有一股借着肯定生命来对抗生命无常的基本反抗精神。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重述故事,通过小说中的现实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每件伟大的艺术品都是赞颂美好,都是对人生的背叛、恐惧与不义的反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前一阵我在修订《大学之路》第二版的内容,读到牛津大学的历史,里面介绍了牛津大学圣埃德蒙 03 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Study as if you wrer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rer to die tomorrow*”翻译成中文也许应该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这句话算是对阅读的另一种诠释吧。
Study as if you wrer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rer to die tomorrow;
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