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表现自己独有的A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求回报,我愿意这么做”。但是,如果深入到潜意识深处,就会发现这句话是虚伪的,其实人们在渴望回报。渴望回报本来也不是不好的事情,毕竟付出和回报的循环是人际关系不断深入的动力,关键是,付出者限定了对方回报的方式,你必须以我所渴望的B来给予回报,其他回报我都不想要。而且付出者还从来不诉说自己想要的B是什么,他们希望自己不必说出来,对方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但没谁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付出者势必会失望,随机会发出信息C。他会用种种巧妙的、自知或不自知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你做错了,你对不起他。太失望的情形下,付出者就会脱离一个关系,而在脱离时他会感到绝望: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2,主动的控制者和被动的控制者。所谓被动的控制者,是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别人。如果说主动的控制者利用了我们的恐惧,那么被动的控制者就是利用了我们的内疚和同情心。
例如一个总是可怜兮兮的人,他常常散发的夜市自恋的幻觉:我这么可怜(A),你怎么还不可怜我(B),你这个坏蛋(C)。
对于听话的孩子,我听从了你们的意愿(A),你们要为我负责(B),否则你们就是不对的(C)。
一个偏执狂的完整逻辑是:我这么做是为了你(A),而你竟然不接受我的苦心(B),那么你去死吧(C)。
很多时候,我们能所谓的屈从于别人的压力,其实是逃避责任,。里面夜藏着一个微妙的自恋幻觉的游戏。如上。
但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别人身上时,你的世界就很容易时一个怨气冲天的世界。
3,支配与服从:
1)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个人。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然而,我们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问题的。
并且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有一个隐藏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应当给予我回报。
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的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并且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
2)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完整的表达是:我以我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投射性游戏常见的类型有四种:
01,权利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和无能,你必须听我的。
02,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
03,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04,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性无能。
4,有些人习惯性地分析别人活着找出别人的缺点,以彰显自己的高明洞见,其实这也是源自深层的自我怀疑或低价值感。
一个人想和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关系,就意味着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我们童年时和重要亲人的人际关系互动,都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的一声,便是讲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生。
这个内在的关系某事,大致有四种:
01,“我行,你也行”。也即“内在的小孩”行,“内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给与孩子自由,认可孩子的独立空间和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发展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02,“我行,你不行”。也即“内在父母”行,“内在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个很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及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的关系模式。
03,“我不行,你行”。仍是“内在小孩”不行,“内在父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个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我行,你不行”与“我不行,你行”的差别是:前者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的人际关系时将“内在小孩”投射给对方;后者则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父母”投射给对方。
04,“我不行,你也不行”。即“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又经常折磨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的关系模式。
5,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1) 低挫折商的炼成:父母为了然给孩子听话,常使用要挟的方法。所谓要挟,即如果你在事情A上不听我的,那么我就剥夺你在事情B上的好处。
孩子最终会形成一个糟糕的心理机制:他一看到一个小问题产生,立即就担心一个很大的恶果出现,于是对这个小问题非常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经不起挫折,也即低挫折商。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我们是怎么把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的呢?
答案是,如果对方像自己的“内在小孩”就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如果对方像自己的“内在的父母”,就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一“内在的小孩”自居。这是最基本的投射规律。
6,对于中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他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么已无法承担。
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为他做炮灰。
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有歉疚。
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
贬低或者逃避自己亏欠的人。
有些人的狂妄的聪明自信,不过是对痛苦的防御罢了。
7,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咨询中的沉默有两种意思:第一,告诉来访者,你有沉默的权利;第二,来访者自己决定是否袒露心声,而不是由心理医生来诱惑或施加压力让来访者袒露心声。
假若一个女子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他亲近的男子一定都不是好东西。因为,他会爱上“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个断言,如果她遇到一个好男人,她的世界就会有颠覆的危险,她的内心就会有失控的感觉。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失控感,她要么远离好男人,要么把好男人变成坏男人。
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爱上,这通常意味着,这两个男人要么狠像,要么截然不同。这两点综合起来还有更复杂的情形,即他们要么看上去很像但其实完全不同,要么看上去不像但其实本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