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半天的课标解读,有点云里雾里的,但鼓起勇气来聊一聊“文化意识”,希望通过写作能帮我把思路理顺。
一、 什么是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使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语言源自生活。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最好的诠释。通过学习英语,我们了解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其中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
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这些国家啊?
还真有用处。最大的用处是,你通过学习一门语言,能够得到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比如现在的英语高考中有改错题和语篇填空题。这两道题在考什么呢?在考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词形的变化。
汉语里是没有词形变化的,我们是通过改变语序来改变句子含义。但英语不一样,名词必须分单复数,动词必须要体现时态、语态和人称,形容词副词也有原级、比较级、最高级之分。
正因为英语中没有,所以这些知识点对中国学生很难。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让我们感受到英语在数字和时间的精确性,这些恰好是我们不那么擅长的领域。
看到了这样的不同,疑惑就会随之而来: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一种比较好呢?
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开始对不同的文化作: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鉴别,然后跟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实现认同与传播,文化意识也就逐渐形成了。
二、为什么要提出文化意识?
为什么要强调文化意识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抽象的东西呢?主要是为了回到英语学科开设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质疑:中国学生是否有必要都学英语?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机会使用英语。
其实我自己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但自从当了英语老师之后,越发意识到:学英语不仅是在学一门外语,更是在学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不一定英语会说得多好,但看待事物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变化。
当我们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对待不同的文化,自然也就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待生活中那些和我们相左的意见。
因此,“文化修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必要基础”,“突出强调个人修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问题。”
三、如何培养文化意识?
1、 教师能做什么?
意识的培养看起来很抽象,无从下手,但实际上也是可以在教学中落到实处的。要培养文化意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教授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精神文化包括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科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文化知识是学生理解、比较、汲取优秀文化精华的前提。
②表达自己的态度
文化知识可以直接以语篇为载体来进行教授,但意识没办法直接教授。如果像教知识一样教情感态度,就会走向贴标签的老路。
但教师仍然是可以通过隐性教学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意识的,那就是在具体的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态度,通过自己的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③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的,最终表现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有效性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适宜性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文化意识。两者缺一不可。
2、如何评价?
核心素养是人的内在品质或特征,但可以借助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景得以外显。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这些任务中的表现,推断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
文化意识水平的划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虑:文化获取、文化比较、文化交流、文化理解与自信、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传播。
每个方面又分别划分了三个等级,具体的评价标准可以在课标的附录中查看。虽然这些标准可能暂时没有办法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对学生日后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一个有情怀的教师,不应该将它抛在一边。
总结:
勉强理顺了,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但还是没能回答自己的问题:要发展文化意识,学生需要哪些具体的学习策略呢?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