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梁启超,你想起了什么?
是作为死士与康有为、谭嗣同并肩作战的戊戌变法?
还是振臂高呼“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自由则中国自由”的《少年中国说》?
或是他大名鼎鼎的儿子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
抑或在深陷对林徽因情感纠缠的徐志摩婚礼上,怒斥弟子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失败”?
其实梁启超还有更多的标签。
2.
最强父亲是梁启超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标签,他育有9个子女,个个有所成就。
除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还包括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长女)、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淞沪会战将领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号称“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梁启超家书》就是梁启超1912-1928年期间主要和孩子们的书信。这些书信,打碎了一般人心目中凶相、呆板、保守的严父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风趣、性格温柔、与孩子们撒娇谈心,超可爱的和蔼老头。他像一只母鸡一样张开翅膀呵护自己的一群孩子,伴他们长大、为他们筹钱、替他们担心、给他们指路,活到老、学到老、爱到老、笑到老。
他在给思顺的书信里唤他长女“亲爱的宝贝”,自称疼女儿天下皆知。
他教育孩子们治学。他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要填鸭式的教育,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
他指导孩子们做事。告诉他们做官易损人格,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他教导孩子们做人。主张和子女做朋友,生活要有趣味,要像爹爹带几分孩子气、有童心;鼓励梁思成、林徽因从美国穷游欧洲回国,做一部中国空前的“审美的”游记;要求他们无论何种境遇都要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乐观人生观。
他说,“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3.
《梁启超家书》大大勾起了我对梁启超的兴趣,我开始处处留心关于他的书和文章。
一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北京法源寺》,让我对梁启超的开挂人生有了深刻了解。
该书是刚刚去世的李敖7年牢狱之灾时构思而成,主要描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源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猛人在这里参加戊戌变法的经历。书中对梁启超的一生进行了详细介绍。
梁启超从小就被贴上天才标签。四岁起读四书、六岁读完五经、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考秀才、十七岁中举人(而他考上举人四年后,他的老师康有为才以三十岁的年纪考上举人)。
政治超人是梁启超最耀眼的标签,生命不息战斗不止。1891年十八岁的梁启超就与康有为共同在广州创建万木草堂支持新学。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时才二十五岁,全面推动新政、改良清廷。同年,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开办杂志、成立社团,倡导君主立宪、开明专制。1912年回国组建民主党,支持民国政府,担任司法总长。1916年辗转香港、越南到达广西,参与护国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4.
之前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完全被苏东坡的潇洒人生观所折服。一个同学安利了与之同列中国四大传记的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我立刻找书来看。
李鸿章之与梁启超几乎是同一代的人,读之前我很好奇他将如何评论这个曾经同朝为官的同事。读过后不由发自内心的感慨,此书真是出乎意料的好书,梁启超的标签不愧为知名的史学家!
梁启超在“序例”中批评中国旧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坚持自己的传记在记事的同时一定要写自己的观点。
全书分为“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八大主题,气势宏大,详细记录李鸿章在近代历史的方方面面。
书的最后部分列举古今中外十五位政治人物霍光、诸葛亮、郭子仪、王安石、秦桧、曾国藩、左宗棠、李秀成、张之洞、袁世凯、梅特涅、格兰斯顿、爹亚士、井伊直弼、伊藤博文,逐一与李鸿章比较点评,妙语连珠,极具特色。让人对李鸿章的一生一目了然,对其历史定位和性格特点有了全面清晰的认识。
5.
梁启超的标签还有教育家、图书馆学、目录学、文学家、书法家。
1917年从政治淡出后,他专心做学问,曾担任清华大学董事教授、北京图书馆长,著作颇丰。他把做学问当成剩余人生的全部趣味。
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干货满满并且丝毫没有过时感。
他说,“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都不肯歇息”;
“不以事情是否道德来选择趣味,唯以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作标准”,提倡将学问做成趣味;
要想尝到学问的趣味,每个人必须自己去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而要尝到学问的趣味,就必须“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找朋友”。
6.
梁启超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人生趣味,创新是他最独特的标签!
他少时求学、青年从政、中年后做学问,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他说,“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他不守旧、不自封,努力拥抱新思想、新知识,一生都在践行着“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__________
《梁启超家书》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列三大家书。通过此书你会看到,梁启超,实在妙人一个,浑身充满了趣味、闪耀着人性光芒。
无戒九十天训练营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