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风水一处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南人的“吃公期”便是民俗之一。
春节过后,春暖花开。春播刚完,各村的“公期”便接踵而至。这是海南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海南人民特有的一种祭神方式。文教人也是如此。
有人说“公期”就是“军坡”,它祭拜的是洗夫人及她的弟子们。也有人说“公期”是“军坡”的2.0。它是借鉴“军坡”的形式祭拜各个地方的“土地公”。土地公掌管着一方水土,是他们头顶上的神。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爷辈们每到三月中旬都会到潭牛市去“发军坡”。“发军坡”和“吃公期”其实是有区别的。“发军坡”所涉及的人群更广一些。海口市新坡镇冼夫人的“军坡”祭拜的人群就广得多。而我们文教人的“公期”所涉及的人群就小得多。
发“军坡”更像北方人的赶“庙会”。具有集会和集市的双重性质。我爷爷告诉我的潭牛“军坡”,人们总是带着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到那里去进行交易。爷爷每次从军坡回来都会带回许多的竹编产品。有形状各异的箩筐和竹笼。据说在那个军坡上也有人出售各种小吃和玩杂耍。
而“公期”与军坡不同的是它没有集市功能。它主打的是一个“吃”字。像是亲朋好友的一次盛会。大家聚在一起胡吃海喝,拉拉家常,互道珍重。并通过祭祀土地公祈求“公祖婆祖”保佑子孙平安,来年风调雨顺。
“公期”那天,主人会杀鸡宰鹅,用尽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来宾。各家的女主人会尽显厨艺,以示好客和持家有方。而客人的随礼一般都是一篮自家生产的鸡蛋。不需要随大礼。
朋友说“海南公期大过年”。单从热闹程度来说,这话一点不假。因为这一天,多年不见的亲戚朋友会突然出现。单位的同事,多年的同学也会相约前来。可谓是高朋满座,贵人盈席,迎来送往中,祝福的话不绝于耳。听了让人倍感舒服。
到了下午,吃饱喝足之后,村里就有人调侃的喊“鼓响心乱,锣响鬃光”。于是各家各户就会拿着凳子到戏场去排队等待晚上看戏。戏台有临时搭建的也有固定的土戏台。看戏是“公期”招待亲朋的最后一道好菜。
“公期”的戏有大台戏和公仔戏两种,有钱的村庄请来的一般都是大台戏。而且会连演两场。这样的公期观看的人多会更热闹一些,如果请到了名气大一点的剧团,他们就会提前数月通告亲戚朋友。假如请来的是著名的文华道修剧团,村民就会自豪的说,今年请来的是文华道修,机会难逢,你们一定要来看戏哦。那种热情总是拳拳于心。好戏总会座无虚席。
文教公期每次演出前有一个环节叫做“拜八仙”。“拜八仙”由各家自愿,另掏腰包,很有仪式感。参拜者拿着一个箩筐,筐里装着一些稻米,米上放着新采来的一束红花和一个红包。由剧团派一位演员对着参拜者唱诗经。唱完诗经后主持人就会拿走红包并向台下撒一些碎银子。碎银子像仙女散花一样的落在台下,寄意着“土地公”在普渡众生。台下的小孩子们就会欢呼雀跃的去捡那些碎银。以示孩子们的钱(前)途无量。这个环节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很多时候,大剧团难请且要花重金,于是村民们就自发的组建起了自己的“剧社”。“剧社”由四邻八村的琼剧爱好者组成。他们赶在农闲时排练,在各种庆典场合演出,卯足劲儿参与其中,借此过把戏瘾。
“剧社”以演琼剧为主,剧本有《春香连》《张文秀》《糟糠之妻》《大义灭亲》等传统剧目。也演一些自编自导的短剧,如“与妻书,教子谣”之类的。有时还唱一些海南戏歌。形式上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番风味。深受村民们的喜爱。关键是少花钱,且能随请随到。
那些草根演员们,由于不受“大牌”之累,不拘一格。几乎什么剧目都能演敢演,有时唱戏翻车也无所谓。他们的演出,时而反串得唯妙唯肖,时而唱词错字连篇,戏的内容也是半咸半庶半时尚。逗得众人捧腹大笑。故此,村民们都叫他们“厚皮班”。这个称呼是褒是贬?任由各人鉴之。
有一次我们村的厚皮班演了一出新编历史剧《大义灭亲》。主角演到一半时忘词了。可乐队还在不停地奏乐,于是他就反复地唱着:“露味夏,露味夏……”(这是一句琼剧唱腔里的助词)。于是后台的传词人对他说“你的露味夏多毒”(唱多了)。结果他也跟着唱“露味夏,露味夏多毒”。懂听琼剧的人都懂,于是台下一片喝倒彩声。这样一来,“厚皮班”这个名字就响亮了。
其实农村人看戏,还是有点“重口味”的,不管演什么戏,只要有味就行。搞笑戏似乎更爱看。都是图个热闹。图个好兆头。故此“厚皮班”也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还不用花钱,只要管饭就行。
厚皮班的出现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补充。它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它为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人的“文艺宣传队”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林道津
2025. 元月21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