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铺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为了达到自我认同感的需要,不停的囤课成了很多人的下意识行为,我亦不能免俗,不过好在我控制住了自己,到目前,只囤了两门课,可以放在后期慢慢消化,但是那些听完的课程,我却不敢说,我已经全部吸收,且吃透。
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当然不是,所以现在,看着那些每天不停的推送到我眼前的,被包装的高大上的课程,我选择了无视,因为我之前学习的课程,如果我吃透消化,就足以让我拓展自己的技能了,后期需要的只是继续往里面填充相关的知识,夯实知识框架,开发技能的深度。因为与其知道的多,但每一样都只是“略懂”,不如在一两个领域里把自己打造成专家,让自己马步能够扎的稳。
所以,与其焦虑的囤课,不如安静的读书。用课程搭起自己的框架,用读书把框架填满,从浅尝辄止到品出真味。
或许会有人觉得,听课效率高,获取知识的速度快,真的是这样吗?
听一门课,学费倒在次要,却需要花费自己大量的固定时间和精力,若是认真坚持听完了并把作业做完也还好,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尚且不说没有做到这一点怎么样,即使做完了,也不敢保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吃透,讲师真是大牛且认真授课的话,每一堂课不反复听三遍,能吃透的人,我想也不用听课了,自学就行了。
但是读书与听课相比,首先是不限制时间,地点,只要你想读,随时可以,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坐着读,躺着读,随便读,没人限制你。
而且读书的成本很低,且资源广泛,甚至有很多是免费的。
同时,读书较之于听课,更容易形成知识沉淀,节奏容易把控,更容易让自己有所提升,日后查找和温习也更方便,更快捷。
那难道说就再也不听课了吗?非也,当自己现有的知识框架体系不够用的时候,或是在短时间内急需要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时候,可以选择听课的形式,当然,你得认真听课并做作业,还要抽出时间来刻意练习,并通过读书来拓展。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有言: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听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听课只是入门,囤课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囤课只会让你更焦虑。
所以,与其焦虑的囤课,不如认真的把一门课听完,然后安静的读书去吧!二至诚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中说道,如果你能读100本同一个专业的书的话,你就是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了,因为别人花了很多年得到的成果,你通过他的书,最多几天就得到了,这岂不是很划算的事吗?
至此,别在囤课了,给自己定个读书计划吧!找到你认可的老师,请他或她帮你列个书单,一路读下去,你将不会再有焦虑。
——给朋友,更是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