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5:50分面来,意识到要做一个2025年10大目标,于是马上起来利用上卫生间的时间在手机上把这个10大目标初稿完成。
6:25分到仓库开始做第一件重要的事情,阅
读《卡片笔记写作法》并做笔记,
为什么重要,我要在2025年10月1日出版《鬼谷营销智慧》这本书,就要有一个重要助手,那就是写作的构思,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申克·阿伦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教授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士如何管理时间、决策和个人成长。
译者是科大讯飞的陈琳,通过公众号学习骇客帮助在校学生和职场学习者改善学习。是一名心理与认知科学方面的硕士。
申克·阿伦斯在中文版序言中首先强调了中西思维的异同,他坦言借鉴了法国哲学家及汉学家弗兰索瓦·朱利安的差异比较法,
通过对比的方式理解传统西式思维的局限性。
并剖析了柏拉图式的传统思维,这种传统思维关注的是计划、目标、身份以及顿悟,
而卡片盒笔记则依赖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即缓
慢而稳定的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并且事物间相生相依。
又坦言朱利安发现这些主题在中国哲学中被讨论得更加广泛,
如若未借助朱利安的视角,即如果不受到中式思维传统的影响,他也不会注意到卢曼的方法如此独特。
.
这本书2017年德、英两种语言出版后,作者发现了许多与他有类似体验的人,
也即这种卡法盒笔记法——关联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
在这几年中还衍生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
今天,笔记爱好者也不断壮大,卡片盒笔记的
精华是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新一代的笔记工具的特点是对不同的使用方式持开放态度。
它鼓励自由,但也需要结构性约束。
作者最后说,他意识到这使得关注卡片盒笔记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元素变得更加重要,这样才可以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工具,并适应个性化的需求。
接下来是三个推荐序言,我粗看了一遍。
这三位推荐人都是从事笔记工具类的创业者,
第一位推荐序主题是: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那么卢曼是谁呢?
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
也是一位“自创生理论”专家,
他在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他高产的秘密就源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作者提到纳博科夫、梅棹忠夫、姚雪垠都是卡片写作受好者,
而卢曼则做了很多优化。针对不同记忆提取场景做了四类索引,比如主题索引卡……
通过这些关联操作,站更好地对卡片内容进行组合、拼接、提取,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内容。
第二位推荐序主题是:外脑思考,实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他作为一个云笔记开发者,发现人们无法驾驭工具,是因为工具功能很难改变人的思维习惯,
为了帮助用户轻坛地使用笔记工具来提升工作和学习,筹备了一门符合人脑认知规律的笔记课。
他说是卡片盒笔记法最重要的价值是在毫不起眼的日常工作流程和做笔记的细节上,
书中介绍的工作流程和原则,是卢曼等人利用卡片盒实践过的。
他们完全无须坚持就充满乐趣地达成了非凡成就。
推荐序三的标题是“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
复利”。
他强调,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使用这套系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进行一次升级——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接下来便是译者序,无论是申克·阿伦斯,还是三位推著者,包括译者陈琳,都是卡片盒笔记法的爱好者和受益者,
书中的原型尼克拉斯·卢曼,通过优化这套笔记系统成了他的生产力引擎,使他这个酿酒师
的儿子从公务员变成了社会学教授。
译者本人坦言,哪怕写一篇序言,都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如何取舍并组织内容,
当我们想写一些东西时,面对白纸要从零开始,然后凭感觉、凭记忆、凭运气去写作,
译者重点强调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流程的区别,
“自上而下”也就是申克·阿论斯前文所说的,一些教育者们所推祟的线性的方法,
以某个计划为开始,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资料,
而“自下而上”则是一种关联的,分散的,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记下来的笔记,变成日后的生产性资料。
译者又分享了为什么要记笔记?
我们看书学习时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洞见来之不易,如果不它笔记,往往会转瞬而逝,因此记笔记可以巩固我们的思考成果。
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同于原始的知识,有时哪怕是精简一个语言,调整一下语序,便得下一次再查看时不需要花费和第一次一样多的时间,那么我们花在第一次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有了价值。
了解了记笔记的重要性,那么怎么让记笔记的生产力转化出成果和财才富呢?
译者说这里而不只是一个工具,或者几个概念,而是一套工作流程。
先认真学习完卡片盒笔记法,之后选择一项不得不做的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借助一专笔记工具将本书中的部分方法付诸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结合使用经历回头重新看看,
有哪些部分自己当时看的时候没在意,又有哪些地方自己看到了,但是没能记下来,还有哪些自己记下来了,却没能去应用。
要你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地解构卡片盒笔记法的原理。
在应用时,又需要像在故宫修漆器类文物一样,分多次,分层地复原卡金笔记法的原理。
在些人走进一个误区,就是老想去寻找所谓的最厉害工具,而真正的绝世地夫都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而已。
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是将笔记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三类。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是人类记忆的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
这些在阅读正文中再和大家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