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说话爱抬杠,桀骜不驯。其实我年幼时长得很可爱,脑子反应也很快,大人们都忍不住过来逗逗我。对于一些蓄意“挑逗”我的大人,我常常可以口出奇言,“反撩”技能超群而且幽默有分寸,惹得他们哈哈大笑,啧啧称奇。只是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大人喜欢来逗我,身边的家长也乐得这样的机会锻炼我的应变力,“好好想想,怎么才能把他们的话挡回去”。也许当时年龄实在太小,这种场面完全hold不住。时间长了,一有人来逗我,我就会变得紧张焦虑,像小鸟一样用翅膀紧紧裹住自己,同时向语言寻求保护。“神来之笔”往往来自轻松的环境,而在压抑的条件中,语言不再是鲜花,人见人爱,语言变成了武器,人见人怕。慢慢地,被我挡回去的大人有的讪讪笑笑,有的苍白尴尬,喜欢逗我的人越来越少,用这种方法,我竟然第一次“救”了自己。
上学后,我开始了解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潜力,从小到大参加无数的辩论赛,演讲比赛,主持比赛,基本都可以获得不错的奖项。在工作后语言的优势体现在营销说服客户,逻辑清晰地阐述意见,汇报工作。一方面,我享受着语言带给我的福利,在职业发展时顺风顺水,同时我也承受着语言双刃剑的另外一面,每当心绪不稳,情绪化发作时,忽然变成“尖刀”的语言,它曾深深伤害了我的朋友和亲人,令人叫苦不迭,追悔莫及…
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曾经我认为是自己性格直率,说话太过直接,所以我提醒自己在表达时刻意变得委婉,只可惜,我误解了“委婉”的意思,让自己语言的表达变得啰嗦,“兜圈子”,听众听起来十分吃力。但在语言色彩和情绪表达方面依然难有改善,“尖刀”变成了“钝刀子”,却依然改变不了刀伤人的本性…
语言表达的确与性格有关系,但这个说法反过来说依然成立。如果一个人的说话变了,那么他的思维性格也很可能发生了变化。我努力用自己的感知试图去理解语言表达的因素并去掌控它,让语言变成沟通和谐感情,搭建心灵桥梁的“润滑剂”。
首先,思维和语言尽量注重陈述事实再说感情感受。换位思考,我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爱听什么,但抱怨,指责,负能量的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听。那如何把不耐听的意思表达出来呢?那就是陈述事实,让听者自行推论出结果,而且因为听众有了参与感,更容易与说话人产生共鸣,说服效果直线上升。作为管理者,我们可能常会遇到一个细节控制较弱的队友,如果他一周迟到了三天,分别是周一,周三和周五,你会怎样和他沟通?很多人会说“你这周怎么天天迟到?劳动纪律怎么这么差”。而这时的“倒霉蛋”可能马上就跳起来“我哪有天天迟到,周二和周四就准点到了。” 这时两者间的心灵开启关闭模式, 再多的含义和善意的初衷都难以传递出去。所以为什么人们吵架时,会扯着嗓门喊,那是因为他们的心离得太远了。而且“劳动纪律怎么这么差”这句话不单单是一句结论而是饱含指责的炸弹,和谐的小船分分钟被炸翻。
其次,慎用形容词。我会专门提醒自己除了写文章,小心运用形容词。形容词在追求细节精确的环境中被认为是模糊的,不确切的。形容词,比如:好看,优秀,糟糕,难忘,包含的意思都是“仁者见仁”的,理解不同,对语言表达色彩的感受也不同,过多的形容词会分散语言的凝聚力,甚至形成误解,产生歧义,让沟通变得低效。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你就能轻松理解了。
男: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
女:那你就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
男:我哪里无情!?哪里残酷!?哪里无理取闹!?
女: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残酷!?哪里不无理取闹!?
男:我就算在怎么无情再怎么残酷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更残酷更无理取闹!
女:我会比你无情!?比你残酷!?比你无理取闹!?你才是我见过最无情最残酷最无理取闹的人!
男:看吧,还说你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现在完全展现你无情残酷无理取闹的一面了吧!
男:看吧,还说你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现在完全展现你无情残酷无理取闹的一面了吧!
第三:第三人称表达。格罗斯曼所发现的“所罗门悖论”现象,引出了我们所要讨论的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关于“我”的思维,体现的是主观的看法和感受。第二人称视角是从“你”的角度看问题,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而第三人称视角,则是关于“他”的思维,是以一种局外人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多数人来说,处理别人的问题会比处理自己的问题更加理智,在讨论问题和沟通观点时更方便双方跳出彼此情感背景的束缚,冷静地处理问题。
第四: 过于笃定的话,即使有百分百的把握也要留有余地。世界是开放的,我们需要为信息来源和信息不对称等潜在问题留有余地。比如说我们用很可能,有可能,可能性很高或很低的表述来代替一定,绝对,完全。这是被教训多少次之后学来的谦卑,也是一种历经沧桑之后得来的智慧。
第五:措辞的功夫。上大学时,宿舍里有一个可爱的女生,身高大约只有一米五左右,虽然平时很活泼,但潜意识中她是介意身高这个事情的。每次陪她上街买衣服,偶尔会遇到敏感话题时,几个女孩一般会说,像我们这种个子不算很高的女生选择腰线高一点的衣服会显得腿长。其实除了一个一米七的女孩,我和另一个女孩都只有一米六多,但我们会把小号女生拉到一起的阵营,避免她的尴尬。喜欢上研究词语的色彩和差别,还是大学时的语言学与修辞学的课堂。越是严谨的语言和表达,越是很在意不同遣词的差别,反复推敲。英格兰银行行长在2011年5月评价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观点是“比以往更宽泛”,在八月措辞就变成“存在多种意见”。志玲姐姐是公认的高情商美女,她的嘴里很少会听到否定的词语:糟糕,失败。相应地她会表达成:需要更多的机会,暂时遇到了困难。
刚刚提到的都是关于说话技巧方面的,但是平心而论,如何修炼内心和思维才是问题解决的根本。有些人会怪怨自己“燃点低”,容易感情冲动。其实除了天生的基因,就是从小成长的环境有类似的习惯影响,或者缺乏安全感,经验阅历不足。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是带着一身伤踉跄走来,而且我们无法责备父母亲没有给予十全十美的培养,因为他们已经竭尽全力。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意识到自己语言方面需要修炼后,针对性地提醒,反复练习。
比如: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说话,而去分散精力做别的,冷静下来后再去分析。我自己的练习是盛怒之下不说话,大量饮水,用饮水的时间冷却思维,用饮下的水流浇灭怒火。对于一些公然挑战,令人难堪的场面,很多人都会遇到,比如:公司老板大摔文件,暴跳如雷责备你;规范开车时强行超车的司机令你惊出一身冷汗…有些无可避免的意外我们只能安慰自己想开点,但很多的公开争吵,激化的矛盾其实我们可以充分调动第六感,在事件升级之前及时化解或中断,保住自己的姿态,也挽救了尴尬的场面。比起愚公移山,有时更有效的办法是绕道而行。有一次,我作为业务部门负责人和风险部门负责人沟通一笔逾期责任的认定,大家各执一词,自圆其说,无奈立场不同难以达成共识。随着争论推进,对方开始失控,明显感觉他的争论焦点已经偏离,语言表达参杂了很多情绪和情感。这样下去肯定很难说服成功,而且可能会陷入无谓的纠纷中。所以我以接电话为由,暂时离开了矛盾现场。等过了半个小时左右,对方已经冷却,也为当时的失态表示了尴尬,托词会将刚刚的讨论请示总行再做安排。而且过了没多久事情也就顺利解决了。所以敏感地嗅觉到纠纷升级的火星,及时中断扑灭苗头,保全双方的面子和利益,也许还会获得对方感激送来的“里子”。
一直很喜欢蔡康永的说话艺术,他的思路总是清晰又全面,而且他的表达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光辉,透露着淡淡的赤子之心。在“奇葩说”几场比赛中为肉松队力挽狂澜,靠的不是技巧,而且对论调情感的升华,最终打动了多数人的心。在他身边的人总是很安心,很少会成为调侃下遭遇尴尬的窘迫。充分照顾好每一个人的情绪和自尊,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学着去说大家都喜欢听的话,学着去做大家都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