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在这首《於潜僧绿筠轩》诗里,写出了他对竹子的痴迷,肉可以不吃,但竹不能没有。这或许源于他一生潇洒不羁、刚直坚毅,其洒脱似竹、不屈似竹,故而有惺惺相惜之感。
刘禹锡说“高人必爱竹”,竹,以其枝叶疏朗,俊秀清雅,令人心旷神怡。其宁静素雅的风姿,宛如一位高洁的君子,令人敬仰不已。竹子虚怀若谷,却有节有度,挺拔向上,坚韧不屈。这正是古代贤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品质的写照。因此,竹子成为了高尚人格的象征,一直被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和自喻。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竹子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气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载体。竹子在古诗词中频频出现,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人郑板桥的的这首《竹石》,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竹子生长在破岩之中,历经风吹雨打,却始终坚韧不屈,屹立不倒。这正是竹子所代表的坚韧不屈、不畏艰难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