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的金智英,是如何逐渐失去自我的
纵使丈夫对妻子有万般的心疼和理解,她依然无法以自身的力量去抵抗整个社会;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便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你是妻子,是女儿,是母亲,是下属,是朋友,但可能从来都不是自己。
金智英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成功。
从小时候的懂事听话,到长大后的温柔体贴。
小的时候姐姐嘲讽人性的伪善时,她只会顺着大人的话语往下接,从来不公开表达自己的违逆之处,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太多的想法。
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从小父亲对弟弟的关注就远远超过她们姐妹俩,只有母亲,一直以来是两姐妹背后的靠山。
一方面当时韩国社会家庭内部重男轻女,让智英和姐姐从小就很少得到父亲和其他亲戚的关注,两姐妹在这个家庭和社会基本感受不到存在感。
即使是智英晚上被坏人跟踪,父亲也只会从她自己身上找借口,女孩子不要见谁都微笑,尽量少穿短裙,甚至取消了晚上的补习班
在群体力量的歧视面前,如果遭受迫害,都是自身问题。
然而就是这样的毒瘤思想,腐蚀着一代又一代女性。
她们是不重要的,她们生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的,如果家里有男孩子,那一定是牺牲自己的追求去帮衬家里的男性。所有的现象,都无处不在的暗示着自己的不重要,于是那些因爱好而生的想法,那些很多时候想做的反抗,在大多数时候,变成了沉默。
人一但开始沉默,只有两种可能,逆来顺受抑或绝地反击,智英更倾向于前者。
大多数时候,她发现自己是无法以个人的力量去反抗这个社会的,但在某些极端的时刻,她也会和自己作斗争,坚决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但她知晓自己作为全职妈妈要接受什么声音,是婆婆的轻视,是同事的嘲讽,也是对自我的质疑。
所以,在数不清的夜晚,她深夜里站在窗边,抑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喝酒,她都是在和自己作斗争,但每一次的失败,让她人格不断趋于破碎,逐渐演化成为分裂型的人格。
任何情况下,沟通和关怀才是及时的良药。
因为婆婆对自己儿子的维护,而全然不顾她的感受让她在大年夜里照顾完婆家还要照顾小姑子;
因为父亲对弟弟偏爱,让家里的大姐去读了免费的师范,以早点赚钱更好的供养弟弟;
因为这个社会对家庭妇女的偏见,她饱受同事的嘲讽,也尝尽了一个人带孩子的心酸。
因为忽视,不被理解,很少表达,以及对自己身份现状的无奈认同。
这些种种,让这样一个优秀的国文系大学生让自己积攒了20多年的教育资本和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变成了家长里短的碎碎念
将干家务和带孩子不断成为生活的重心
将如何讨好婆婆变成了人际交往的重点
那些曾在她文学书籍中昙花一现的美好,都被现实磨灭的一毫不剩。
还好,她有一个真心疼爱她的丈夫,不论外界声音多么恶劣,始终都坚持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用爱和理解去关怀她,用行动去支持她,用真心去呵护她。
没有自我,人只会是一个行走的躯壳,82年生的金智英或许是想表达社会现象中的一批群体的无奈,但本质还是要人在这一生的种种角色中学会坚持自我。
跳出这个电影,不仅是找寻和坚持,还有正确的放弃和选择,这都会成为日后人生路上必经的每一个过程,对女性尤其重要。
说到底,人不应该被年龄和外界的声音所束缚,更不应该为了满足别人的想法而放弃自我,虽然我们一路走来都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创伤,而正是创伤,让我们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