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论能力与持续学习的关系
我有能力把事作对
最近在编程学习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准确的说是第二个大问题;
在刚开始接触编程时我给自己定的学习目标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能力我很快的在学习代码的过程中熟悉掌握了;
然后在学习进展到一个阶段后,我给自己又定了一个目标“习得构建购物网站的能力",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也具备了这个能力,于是有这个能力完成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做一个宠物主题的书籍销售网站";
再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学习“一些"能力,直到有一天我感觉自己“失去了学习编程的动力",或者说“忘记了学习编程的目的",再后来我又发现这个“失去"或者“忘记"是我选择的,有点像“选择性失忆"。
仔细想想,自己缺的不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而是如何甄别什么是对的事情。
之前有个老师教给我一个在有限时间内(半小时)读书的方法:在拿到一本新书之后,花两分钟时间用笔记写下以下七个问题:what、how、why、where、when、which、who,以及你通过这七个问题的解答想要为你实现的目的。
我随后分析了这七个问题 ,其中有五个是封闭的,可以在书中找到准确的、确定的答案---where、who、which、what、when,有两个是开放性问题---how、why,正真能够给我启示,能够指导我们对当下做出选择的就是作者在what的基础上,提出的how和why。
所以,用这个方法我分解了自己上面那个问题“如何甄别什么是对的事"
这个问题中有一个how和一个what,what是一个封闭的问题,通过Google我是可以搜索到的: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我是如何理解how和why的呢?
假如你面前有一张桌子,桌面上散落着一些珍珠和宝石,现在我给你半个小时时间制作一个饰品,项链或者手链都行,然后半个小时后我将你的作品进行拍卖,价高者得,最终你会获得成交价的10%作为报酬支付于你;
如果第一次你不知道会要拍卖,而且不知道会得到10%的报酬,但在第一轮过后你很快就知道what,所以在你第二次重新开始进行制作时,你就会考虑两个问题:how和why,我怎么制作才能让手链卖的更高呢?为什么别人、或者上一次比这次卖的高呢?
随后你会发现自己工艺和审美决定了作品是否售价很高。
如果你把散落在桌面上的珍珠和宝石类比成陈列在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你写的文章就是最终要成交的作品,那么决定作品评价和点赞的将是你的搜索能力和整理能力;
这两个能力就从how和why中得来。
我是如何忘记目标的?
通过最近两天对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在穿项链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目的,但我现在发现,我不是忘记了,我是已经完成了最初的目的,我得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我以前比较好奇,为什么那些“大师”的家中都会放那么多的名著呢?是显摆自己“有知识”吗?不是,所有的大师都是因为踩在了“巨人”的肩膀才能被我们这些世人所瞻仰,那些“名著”就是通往巨人肩膀的台阶;
由于我的自身认知的局限,对于“名著”我们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所以需要反复的学习,不断的和各位“大师”学习,才能知道下一个通往巨人肩膀的台阶在哪里;
所以为了让自己找到下一个台阶在哪,我们需要首先要做的是,踩好目前脚下的这个台阶,把“书”合起来,重新思考上面的那两个问题:问题(why、how、what)+目标 = 选择+能力
我现在就处于两个台阶中间,需要重新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让自己重新上路。
“很多时候,学一点新东西,其实并不只是为了学到那一点什么,更多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打磨自己的学习能力。”——李笑来
我们通过阅读,就会从中学到一点新东西,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养成通过阅读学习新东西的习惯;我们通过阅读打磨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两天我通过思考,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学习的过程和目的,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是不断模仿,所谓的创新也就是在模仿到一定程度没有模仿对象时,出现的一种“貌似”创新的东西;
为什么是“貌似”呢?用相对论的概念解释就是,没有绝对的“新”,“新”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都会改变人们对“新”的认知,和对“新”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