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想请海峰老师、六哥来成都做分享,第二天就去勾搭邀请;想让更多的小伙伴了解斜杠青年概念,第二周就发起了未来青年影响力论坛;想为社群成员提供价值变现的出口,跟着就做起了个人孵化……
快速的行动力让我收获了快速的成长,于是我就特别信奉「唯快不破」的成长方式。
第一个让我反思这种路径依赖的人是郭先生。我戏称他为山神,除了郭先生喜欢原始无加工的石头、木头、景色之外,还因为在我看来他特别慢。如果说我像溪水一样,念头和行动一刻也不停歇地奔流着,他就像大山般岿然不动,一个念头和行动可以想上好几年。
这种截然相反的思维习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应也特别有趣。有一次我们打了辆滴滴,我看到滴滴车停在了马路对面前方200多米处,一下条件反射左右环顾马路,提脚就准备跑过去不想让司机久等。结果被郭先生一把拽住:瞧你急的……,我正想催他也快点,郭先生紧接着补充了一句:越是着急的时候,越要学会慢。
我知道郭先生指的是过马路上车这件事,但是我突然就联想到了我做事情的方式。我停不下来的想法和念起行启的习惯也许真的过犹不及了。诚然,过去快速行动让我得到了很多成长,但是当我依赖上、甚至是信仰上这种快节奏的时候,事情就到了拐点,稍有不慎就会跌倒在自己最优势的地方。
入住酒店偶遇浪漫沙滩婚礼
中国人讲究中庸,凡事都追求平衡,大概就是对人容易路径依赖的一种警醒吧。当我尝到一种方式的甜头后,就容易固化这种方式。不仅不会尝试别的方式,还容易把跟自己不一样的方式视为「不如」。比如我尝到了快速行动带来的好处,就会觉得郭先生深思熟虑、慢条斯理的方式不如我快速行动的方式好。暂且不说郭先生是否真的过慢需要快一点,首先我的比较心态就中了贪嗔痴(màn)疑五毒中的痴毒和慢毒。
信奉唯快不破的快速成长方式是一种痴迷,看不上一切形式的慢是一种傲慢。这种心态的危害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正就是它的危害之处。当一个人意识到太着急想求得事业上的快速晋升,而忽视健康的时候,健康状态已经恶化了;当一个团队意识到太求速成而盲目铺展业务,而忽视用户体验的时候,用户已经开始脱粉了;当一家公司意识到太急于抢占市场份额,而忽视产品品质的时候,根基已经开始不稳了。
何时该快,何时该慢,何时该动,何时该静,是非常精妙的智慧。
当我坐在三亚的海滩上冥想,心里依然惦记着各种事务和进度的时候,我再次忆起郭先生的话:越是着急的时候,越要学会慢。于是,我睁开眼睛看着大海,同时保持着呼吸冥想。慢慢地,我的呼吸居然跟大海的浪潮协调了起来。我深深地吸气,大海也把浪花吸回深处;我缓缓地呼气,大海也把浪花缓缓地送上沙滩。
在三亚海棠湾沙滩上冥想
这时候,我再闭上眼睛,持续关注着呼吸。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居然能感受到身体随着海风的吹拂在轻轻晃动,时而左倾,时而右倾,时而摆动大,时而摆动小,仿佛一只大手,在牵引着木偶。
这是我一开始心焦气躁时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只有当内心平静下来,慢下来的时候,我才感受到大海浪花的呼吸、海风此起彼伏的呼吸,甚至天地间日出日落的呼吸。这是一种慢下来才能感知到的别样感受。
当我慢下来的时候,困扰的问题忽然有了转机。原本我一直在思考2018年要不要接受一个巨大的挑战,万一这个挑战失败了怎么办,我能承受得起吗?当我不断在思考这个问题,不断用头脑去分析的时候,我发现我钻进了死胡同里。因为不管如何权衡,利弊都很难放在天平上确切地被衡量出来。
这个时候我尝试慢下来,放下头脑的分析,用心去感受,灵感姗然而至。心里冒出一个问题:假如我有100个亿,还能活100岁,我会做什么事情?
这个问题跟困扰我的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釜底抽薪般地瓦解了我的困惑。我忽然觉得自己很好笑,一直在传递热情测试用心去感受的理念,结果自己遇到大问题的时候也不过如此。看来,修行还需继续啊。
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热情测试和自由书写的原因,因为它能直接从心里去找到答案,而至于分析怎么去做到才是大脑的功能。身脑心的合一,是最高的幸福状态。
用心去决策,用脑去做到, 我还在继续践行,也欢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