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看到一段话“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并不等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认为很有道理。
经过搜索,发现出自《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
该书的几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
1、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出于某种目的,与佛洛依德的原因论相悖。
举个例子:“我就是控制不住地生气”,其实是我们选择用愤怒这种工具,来表达权力关系,让他人服从与妥协。
我们知道愤怒情绪的威力,所以在争吵时便制造出愤怒。
长期以来,“情绪”被看成是比“理智”更低级的存在,而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产生某种情绪,不是因为我们不受控制,而是因为我们要使用这种情绪来达成目的,从这一点来看,情绪只是理智下的一种工具。
这个观点提供了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
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
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
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论调虽然很鸡汤,但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原因论更有现实意义。
2、课题分离
这是十分有趣的视角。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课题干涉自己。这便是“自由”,而自由的证据就是“被别人讨厌”。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课题分离提倡,他人的认可是他人的课题,并不是我的课题。
他人会如何评价我,是否会喜欢我,都与我无关。
一旦将他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混淆,便会产生痛苦。
不将他人的课题施加给自己,同样的,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课题施加给他人。
没有人应该按照我们的期待来生活。
如,信任他人是我的课题,而别人如何应对我这种信任,是他的课题。
“他人应该喜欢我”,同样是干涉他人的课题,这是典型“回报式”的思考。
孩子是否要认真学习,要选择何种工作或人生,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并不提倡放任,更正确的姿态是,不干涉不关注,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提供支持,但是不能代替孩子行动,只有在他人求助时,才会给与帮助。
掌握了课题分离,便能改变人际关系。
改变权在于自己,我变了,他人是否也发生了改变,并不重要,那是他人的课题。
如果我改变了,便要要求他人也发生改变,又成为了操纵他人的行为。
3、不坚持对错,不活在竞争之中
他人是伙伴,而非敌人。
正如阿德勒指出,自卑感是促使我们不断前进,获得卓越的动力。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能不断完善。但人的进步只能以昨天的自己为基础,而不是与他人做比较。
只要有竞争,便会有输赢与对错。
而“我是正确的”这一观点本身,便隐含着“你是错误的”,于是人际关系便又会陷入到痛苦中。
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
阿德勒理论,构建起了一个复杂的思维网络,真是一种让人豁然开朗,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学说。但了解这学说,与真正能运用它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
需要改变的勇气。
(文:李文亚)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合法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