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于永正老师课例已经多次了,今天继续探讨于老的《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
先来看看导入部分,我看了很多的教学设计不是欣赏庐山的美景,就是介绍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的再引入对庐山的介绍。如果是我自己来上这堂课,也许也是如此。而于老的导入是那般别致:先板书“庐山二字”,生齐读,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庐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于老有的放矢,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庐山,不仅是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自信,摸清学生的对庐山的了解,为接下来教什么而做准备,且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是一举多得。接下来于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聚焦到云雾二字,教学生不知道的。是的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学生不知道的觉得稀奇的,重复问那些学生已经悉知的内容,会大大折扣学生的积极性。然而这种“聚焦”式的出示的课题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庐山的云雾是啥样的呢?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呢?目标非常明确。是的于老的课堂当中正是这样体现的,这样“聚焦”看似简单,可就是这样的简单却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思考。
“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去书里找答案?”是的,孩子回答是“在书里找答案”。这样把主动权给孩子,不断地告诉孩子们自己是学习主人,引导孩子的于老却只卖了一个“关子”,这样的方法却是简单有效地在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读书时,于老不断地在学生中间走动,或是表扬或是点拨,或是纠正,就是这样细微的动作,是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是的,后进生,最容易被老师批评,天天留下来,然而我们总是忽略出在中间“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是多么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笑。
在一位学生读“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于老的评价是:“一听就很神秘。他强调的是后面的‘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他的语气读得很重,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孩子努力表现得到如此的评价怎么不兴奋?“一听就很神秘”估计孩子们目光此刻都聚焦这个同学身上了吧!于老抓住重点词“尤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既无形解释了词义,又解释了句子之间的内外联系,实在是高招!
“在游览的山上,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对这部分的理解,于老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呢?是的,于老以读入情,指导朗读却也是导演了一场好戏!看:刚才有好几个同学画出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就站,想坐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读时,有的站着,有的坐着,读到那两个词语时,还做起了动作,甚至演起了孙悟空!这些个孩子完全放松了!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于老导演了这么一场戏,学生就入情入境了,理解了!是啊,平常不少的课堂中怕学生吵闹,严格要求课堂纪律,甚至一到课堂就板着脸,学生一见就怕,心里肯定嘀咕着:我还是小心为妙,别往枪口上撞。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不得放开,很多潜能也就无法挖掘。而于老这样让学生想坐就坐,想站就站让学生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把这两个抽象的词义化为生动具体的动作,生动形象,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发挥出学生潜能。就这样轻轻松松,实实在在,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所在。这就是阅读课啊,这样的课,孩子怎会不喜欢?自从研究于老的课例以来,我也跟着运用上了,课堂正曾色不少,后进生都开始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记得在研究古诗《草》这一课时,于老在课堂用了板画来让学生理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那么的生动形象。板画,可是于老的又一绝活,这一课堂中再次亮出这“绝活”。他学生参与画,在画中理解词义,真是“一画胜百言”。看着一副云海画面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边说边投影,指着画说,让学生通过观察画来感受“云海”再来读文字,那景怎会不美?于老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变成画,那是实实在在的理解,这样“还原”的阅读,在于老的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叫“以画促读,一以想像促读”。
第二课时了,“我读了很多遍,觉得第三段难读,你们觉得难读吗,既然这样,就请你们跟我比赛……”说什么来着,于老这招叫“蹲下来看学生”,“降”自己的水平分分钟就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孩子们在想,我一定要赢,抓住的是孩子们内心想法。在《狐假虎威》中,于老导演了一场好戏,看,这又是导演一场好戏呢!是一位好演员,好导演,在这里导演了一场读的比赛。“蹲下来看学生”,“降”下自己的水平,把学生的积极性都“哄”出来了,多么的有情趣啊。
“……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下面亲自与朱丽丽比,……(故意把‘一座冰山’读成‘一座座冰山’)”于老故意多读一字,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而学生又多了一次品味语言的机会,对语言的敏感,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在最后的练笔更是绝妙,利用起周围的资源――外来听课的老师。“向外来的老师介绍徐州的小吃,景点,这样如此自然的学以致用“写”即让学生练习了运用所学的词语,又发展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这就是读写结合,就是于老师说的“重迁移”。于老整堂课中,语言是那么的朴实,时不时降低自己的水平,”蹲下来看学生,孩子一提比赛就来劲,学生主观能动性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才会有所得。这是情趣盎然的语文,这是实实在在、以读为本的语文实践课。给人以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