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小时候也看过、听过很多童话故事,可是听完一个个故事后,记住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呢?
最近在看《小说课——偷故事的人》,作者分享了《安徒生童话》里的一个故事《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一对老夫妇住在乡间,穷得只剩下一匹马。有一天,老太太对老头子说,你去市集把马卖掉,换些东西回来。就这样,老头子骑着马上路了。
前往市集的路上,老头子首先遇到一个牵着牛的小伙子,两人短暂聊天后,老头子居然把马和对方的牛互换了。老头子继续往前走,遇到一个牵着羊的男人,在动机不明的状况下,老头子又把牛换成了羊。类似的状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老头子把羊换成鹅,把鹅又换成了鸡……东西越换越小,越换越不值钱。
……
故事的最后,经过一连串莫名其妙的交易后,老头子最后用一匹马换得了一袋金币。
如果之前没看过这个故事,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有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这故事里头有太多不合理的情节,其实是因为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梗概的时候,省去了很多关键的环节,就是老头子作交换的理由。这些环节就像是丢失的“卯”和“榫”,让整个故事变得零散,无法拼凑起来。
这个《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的故事,其实想教会我们两个写作的技巧:
一是,“情节化”。
要把故事说得好,就必须将事件“情节化”,也就是利用“因为,所以”,把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紧密联结起来。
为什么老头子把马换成牛,为什么又把牛换成羊,为什么越换越小,为什么最后又换来了金币?作者整篇故事其实都是在解答这些为什么,通过“因为,所以”的逻辑关系,让整个故事的情节变得丰富起来。
第二个技巧是,想象力。
老头子的不合理交换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小说课》这本书的作者,就拿其中一次交换做了讲解。
为什么把羊换成鹅?作者写了一个公式:
羊+I=鹅
这“I”究竟是什么,这里就有无穷的可能性,可以让人脑洞打开了。
有人说,可能这只鹅会下金蛋,会唱歌,可能那只羊快要病死了,可能老太太交代过想要一件鹅毛大衣过冬,可能卖鹅的主人家里有事急需用钱……
这就是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想象力发挥的空间。
这个故事,其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可以“自圆其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