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东北萌诸岭余脉,大桶山山下,有一条小溪,自西向东,冬天不枯夏天不涨,不缓不急慢慢流着。其源头有二,一是恭城莲花,二是国营花山林场,它穿越峡谷,翻越崇山峻岭,神龙见首不见尾,藏去深山难觅其踪。这股自高山而下的涓涓细流有时宽有时窄,有的地段溪水奔泻而下能形成小瀑布,有的地方溪水平静如死水一滩,似乎此路不通了。小溪穿过巨石、淌过缓坡、转过屋角,汇入思勤江桂江,终于大海。
夜深了,在溪边不远的居民家,耳边传来潺潺的溪水声,忽而哗哗作响,忽而轰鸣而泻,忽而悄无声息,即远的的又像即近的,一阵又一阵,时断时续,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奔驰,当你一时不习惯要埋怨它,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当地人习惯了割松脂日出而作半天、打理田地生产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猛增,年复一年的采摘,能割的树木越来越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揽活,自然大多数人还是操持割松脂拿手活儿。每年一过正月初八村民慢慢要外出揽活了,等到松脂收完,时间也熬到了九月十月,打点一下刚好回家过年,年年如此。少数人不随大流,到临近山坡上垦荒种果树、在自家田里围圈搞珍稀药物种植、利用闲置老屋破宅养殖鳖蛙等。话说D结婚后,不知是“成了人”,还是受半边天影响,先是不满足像父亲那么开货车、跟父亲做沙场生意,后来在岔路口开了家汽车修理店,整天忙的不见人影。去年不知听那个人说的,竟然动员老爸老妈在自留地办铁石葫芦药物种植来。黑色的大棚,齐膝高的细叶,一天两次的打水保温、通风除菌,让村民们很看不懂!
如今,他们的住房慢慢跟上了发达地区的步伐。传统瑶民的居宅砖木结构,有的地方是竹木结构。这些黄砖黛瓦砖木结构的民居,大多两层,各个房间留有窗户或气窗,通风去湿,冬暖夏凉。门口玄关是设在侧门,他们出去都不走大门(也没有打通)而走侧门,或许是安全考虑,有人据厅堂上的圆形镜子猜测恐怕是驱邪缘故。人们从侧门玄关进,依次乐可到达天井、边房、侧房、堂屋、主人房,没结婚的年轻女孩闺房设在玄关内第一个边房,比较小,类似城里人的书房。
随着山外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山民思想慢慢发生变化,房子设计西洋风格,欧式的、美式的,较多的采用广式骑楼风格。村口小溪滨江而建的阿海就用广式楼盘造型,大门口前沿有柱子水泥墩,支撑着顶部倒立五角形的盖子,大门口宽有三米多,大门右侧是车库,可以停泊三到四辆私家车。大门进入里面有螺旋型步梯,盘旋而上,二楼以住房为主,厅堂安排较小,和一楼一样精美实木门,三楼房间设置有棋牌室、影视厅、书房,四楼只建设一半,主要做为仓库用,仓库后面是太阳能水塔、管同式热能采收器,仓库顶部加一个蓝色金属大棚以遮阳当雨。
沿小溪两边,有许多刚建完的水泥房鳞次栉比,自西向东,没有规律的依山而建,依田地模型而建,有的没什么地方了就跨溪而建。沿着溪边、绕着出山公路,或两层,或三层,建筑物多了,道路显得小气犹如羊肠。兜里钱多的人家,有的外刷腻子涂料,而有的里外墙都贴上瓷砖,阳光一照金光耀眼,有的是复式楼有旋转楼梯透过大玻璃窗围廊晶莹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