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和着电影登录院线,今天重新看了一遍《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时候特别羡慕这种整天与古物打交道的工作,特别是历经修复过的久远文物。因为一般每隔七八十年才会修复一次,每次的修复的痕迹都会遗留下前一位工匠对文物的思考和情绪,想想都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
我们熟知的卢沟桥其实也历经了无数次的修复,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风格迥异,据说最早的时候狮子都是一个风格的,但是随着雕刻的风化、腐蚀,历经很多次的修复,每一次修复都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雕刻风格,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狮子都各不相同。
貌似这尊狮子是1949年以后修复的,显得比较新,纹路清晰。有木有感觉在小学课本看到过?
这一尊离现在的年代较为久远,可以看到石雕的风化比较严重了,型态和表情跟上图近代的有着细微的差别。
这尊位于卢沟桥的一端,可以看到石头表面风化脱落,显现出原初石料的颜色,恰好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时间在这些文物上的印迹。
卢沟桥的两端都伫立着华表,可以看到已经残破不堪。
华表是一种古代汉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百度百科)。
几块碑上是清朝两朝皇帝的御笔,一位是康熙,一位是乾隆,记录了当时对卢沟桥的修葺活动。
碑文的御笔在当代被填描过,所以我们才看得出字迹。
实际上,卢沟桥比我们很多人想的还要历史悠久,始建于1189年(金朝),完工于1192年。在建国后曾经还作为公共道路走过汽车,当时为了保护桥面,在原桥面上铺设沥青。后来道路封闭以后,将沥青清除、翻修,在桥中央保留了一段原始桥面。拍摄的前几天下过雨,雨水沉积在坑洼的老桥面上,似乎在述说着这座古桥的故事。
卢沟桥曾经是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也是燕京的门户。那座城楼就是宛平城。
左侧卢沟晓月的御笔出自乾隆。
宛平城位于卢沟桥东,是燕京的卫城,始建于1638年(明末崇祯年间),原来是军营,用于防范农民军进攻京师,后来逐步发展为经商贸易之地。
1937年7月7日,这里曾经经历过日本侵略军的炮击,当时在宛平城驻守的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第219团3营及保安第1旅第2团第2营,共1400余名军人。
从宛平城的城墙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七七事变留下的炮痕弹孔。
在闲暇时,我非常喜欢一个人背着相机走访这样一些历史遗迹,置身其中,我会觉得跟脚下的土地以及曾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了连接和交流。今后我会陆续整理策划一些主题照片,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