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诊断问题,探究根源
遇到问题时,你的目标是剖析问题的根源——具体到哪些人、哪些设计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探究人和设计造成的问题是否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有三种。
①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他们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导致失败频频发生。全面、准确的诊断尽管要耗时多一些,但对未来大有益处。
②诊断时不提及个人姓名。如果不把问题与造成问题的责任人挂钩,不探究他们失败的具体原因,就不会促进个人和机器做出改进。
③未能把这次诊断中吸取的教训与之前的教训联系起来。要确认某个特定问题的根源是某种规律使然,还是相反。
一次好的诊断都会涉及员工做了哪些事导致不良后果。这可能让人感觉不舒服,但若某个人不适合该工作岗位,就应该让他离职,以避免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出错。所以,要观察员工的工作记录,以及诊断所反映出的个人强项和弱点。
12.1 为了做好诊断,要先问以下问题:
1.结果是好是坏?
2.谁对结果负责?
3.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机器应该如何运转?你可能在头脑中已经想好了谁原本应该做哪些事,或者你可以借用别人的思路。不管哪种方式,你都应知道谁要对哪些事负责,以及原则的相应规定是什么。
该用几句话把头脑中的蓝图清晰勾勒出来,每句话都与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如果你此时陷入太多细节,就可能走偏了。
不要过分关注罕见的事例或微不足道的问题——事无尽善、人无完人——但你不要忽视导致机器出现系统性问题的线索。
为什么事情没有朝预想的方向发展?就此你应当综合分析,追根溯源,判断相关责任人是否胜任,或者是否属于设计方面的问题。
为了能够得出综合结论而非纠结于细节,你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①尽量用五步流程来梳理失败案例。在哪一步出了问题?每件事最终都能纳入这5个步骤。你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
②尽量把失败案例清楚地归纳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因素。提出是/否的问题:是不是责任人管理不善?对问题认识不正确?还是执行不力?
③要问你自己这个问题:如果因素X在下次不出现,那就能避免不好的结果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你把结果与原因有逻辑地联系起来。
④如果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缺陷,不要就此打住。要问一问谁对设计缺陷承担责任,他们是否有能力改进设计。
问题的根源是否带有规律性?(是或否。)每个问题都可能属于一时差错,也可能是某些病根反复发作的结果,你需要确定是哪一种。
在此情况下,员工或机器如何改进?根据需要,要确保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短期方案。要确定长期解决方案的步骤,确定谁来负责执行。具体来说:
· 是否有些职责需要分配或进一步澄清?
· 是否需要重新对机器进行设计?
· 是否要对某些员工的岗位匹配度进行重新评估?
以下原则进一步具体阐述了如何做好诊断。
a.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在很多情况下,此类抱怨多来自那些看问题总爱看负面不看正面的人,他们不了解责任人在做出决定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能把你导向正确的思考方向,使未来不再出现此类问题。
b.找出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出了问题。如果某个人总是失败,那一定是因为缺乏训练或能力不行。到底是哪一种呢?他在哪一步出了问题呢?不同步骤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能确定他缺失的是哪种能力,你就朝着确诊方向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c.找出哪些原则被违反了。找出哪些工作原则适用于眼前的失败案例,这些原则,看看它们是否会有帮助。考虑哪些原则最适于处理类似问题。
d.避免“事后诸葛亮”。评价过去一项决策的好坏,不要根据现在新得知的情况,而要根据决策时能够合理了解的情况。
你要问自己:“在那种情境下,具备一定素质的人会了解什么和做什么?”同时,还应当深入了解做出决定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吗,等等)。
e.不要把某人所处环境的优劣与其应对方法的优劣混为一谈。在不好的环境中,很容易因为情况太差而灰心丧气。但是真正的挑战在于,要能看到,正是这些糟糕的环境激发了长期的成功,要认识到这些不利情景对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f.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别人不知道怎么做,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知道怎么做。在检测某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时,要看:(1)他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出如何处理相关问题;(2)他曾经在过去成功解决过类似问题。
g.问题的根源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个原因。解释问题的根源时,通常用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来描述,所以要多问“为什么”来寻求问题的本质原因。多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究到行事具有特定规律的具体的人身上。
h.为了分清楚哪些是人手不足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够的问题,要考虑如果在特定岗位上人手充足会把工作做得如何。i.要记住管理者通常出于以下5个原因之一(或更多)而失败或未能达成目标。
1.他们离问题太远。
2.他们在辨别低素质、低质量方面能力欠缺。
3.他们已经感受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对问题已经习惯了。
4.他们对工作太自负(或自我意识过强),不愿意承认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5.他们对承认失败的不利后果感到害怕。
12.2 通过持续诊断来保持综合判断的与时俱进
12.3 诊断应当有成果
至少,诊断结果应形成对问题根源的理论解释,并明确还应搜集哪些信息来发现更多的线索。最好是能直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或设计方案。
a.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12.4 使用如下的“深挖”技巧,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下级部门形成一个基于80/20法则的印象
指深入了解一个部门或领域的问题根源,进而制订计划使其改进。作用不在于揭示每个问题的原因,而是要揭示造成80%不良后果的20%左右的问题。深挖有两个步骤,之后的步骤是制订和执行
第一步:列举问题。快速列出核心问题。要很具体,因为这是有效找出解决方案的唯一方式。不要泛泛使用“我们”或“他们”一类的集合名词。要把遇到问题的人的名字点出来。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根源。对每个问题,要找出导致问题的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很多问题都是由以下两个原因之一造成的:(1)不清楚谁是责任人;(2)责任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必须分清楚哪些是近似原因,哪些是本质原因。近似原因是导致问题发生的理由或行为。当你开始描述这些理由或行为背后的因素时,你就越来越接近本质原因了。
要记住面对调查人们往往会有些抵触,而不是主动自我剖析。作为管理者,你的责任是揭示真相、实现优异业绩,而不是博取别人欢心。每个人的目标必须是得出最佳的答案,而不是让更多人开心的答案。
第三步:制订计划。
要制订直指问题根源的行动计划。制订计划犹如写作电影脚本,你应当设想随着剧情发展由谁来扮演什么角色,以最终实现目标。要反复掂量各种情形,从成本和风险角度权衡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计划中要包括具体任务、成果、责任人、跟踪考核指标、时间表。要让关键员工全面参与讨论计划。
第四步:执行计划。执行经各方同意的计划,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跟踪计划的进展。至少按月报告迄今为止的计划进展和实际进展,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预计进展。可根据现实需要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
12.5 诊断是实现进步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如果你和同事秉持开放心态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你们不仅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还会更好地了解对方。
我的感悟
这段讲的是诊断,近似于复盘,需要对目前发生的状况探究成因。并思考下次如何避免重复的错误。还提到了类似于潇洒姐说的“偶像上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