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关于深化并优化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简称《意见》),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县级党委,指明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路径。面对流动党员组织归属难寻、教育管理难继、作用彰显难显的三大挑战,各级党组织需精心构建“感知之链”、“管理之链”与“服务之链”,以“链式智慧”确保流动党员虽身处流动之中,却心系组织,力献社会。
织密“感知之链”,固本强基保归属。完善流动党员的“感知链条”,是维系其组织关系不断线的首要之举。《意见》的学习贯彻是基础,各地党组织需强化党务工作者队伍,提升其政治敏锐度和业务执行力,使之具备“主动感知”的自觉;同时,配套发布如“党员迁徙备案流程图”“流动党员行动指南”等实操手册,明确报备流程,培养党员“流动必报”的习惯。此外,探索多元感知渠道,携手公安、人社等部门,将党员流动信息融入社会治理网格,利用信息化平台如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党员流动的实时追踪与动态管理,确保每位党员的流向清晰可辨,组织归属感永不褪色。
锻造“管理之链”,教育保障促成长。优化流动党员的“管理链条”,是激发其潜能高效释放的关键所在。依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特征,灵活设置党组织,于工业园区、繁华街区、大型工地等地建立流动党员之家,实施分类精细管理。双向发力,细化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职责清单,流出地负责定期联络、预备党员转正等七项任务,流入地则承担组织生活参与、日常监督等六项责任,确保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无缝衔接。同时,注重人文关怀,流出地党组织常态化家访,掌握家庭情况;流入地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打造温馨家园,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支持。
延展“服务之链”,作用发挥显担当。延长流动党员的“服务链条”,是衡量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围绕《意见》要求,持续开展宗旨意识教育,激励流动党员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奉献精神,做到“人动心不动,作用随身行”。流入地党组织应搭建多样化平台,设立示范岗、责任区,鼓励流动党员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城乡治理的参与者、群众服务的贴心人。而流出地党组织则需构建“游子英才库”,利用节假日返乡时机,举办座谈会、家乡行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反哺家乡,用他们的智慧、人脉、资金和技术,为家乡的繁荣贡献力量。
以“感知链”为基,“管理链”为骨,“服务链”为翼,共同绘就流动党员管理的新篇章,让每一名流动党员都成为党的光辉形象在基层的生动写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集安市委组织部 闫峻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