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三十年,解决上十亿人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中国人均年GDP逼近一万美元的今天,经济学家们纷纷宣称中国已经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
解决温饱就业之后,买房、看病、上学成为所有中产身上的三座大山。
房地产、教育、医疗,成为国家不得不快速发展的三个产业。
这三个产业本身来的经济增量,不带来出口,不带来竞争力,不具备让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性质。
从经济利益来看,健康所带来的有两方面的效益,一增一减。
1、增:保有更长时间的劳动力;
国家延迟了退休年龄,要求大家都多工作几年,多提供劳动力,创造价值。
退休年龄延迟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全民健康素质上一个台阶。
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势头不可逆转,这是保持人口宏利延续更久的策略。
2、减:较少医疗消费支出。
老人,临终前发生了巨额的医疗费用。
一部分,国家财政要承担;一部分,个人承担。
增加的GDP数字,背后看起来,增加了医疗和医药行业的就业,实际上都是内耗掉的。
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成为限制创新、创业的一部分原因。
医疗、教育、房产的刚需,占用家庭收入比重过高,导致人们生活的稳定性较差,抗风险能力低,导致不愿意长投入高回报。
普惠健康,能持续降低医疗支出,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
从微观看个体的健康,哪类群体最需要健康意识、健康产品、健康养老的?
根据马斯洛需求,生理需求之上是安全需求,健康需求更多的是安全需求。
处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阶层,是不会去顾忌安全需求的,就不会考虑健康问题。
过去几十年,几个亿的人已经从生存线上脱离出来,从温饱走向小康。
安全需求成为首要,健康问题异常的突出。
最庞大的中产阶层,解决了吃饭和就业,然后有了迫切的健康需求。
解决这个大群体的健康,就是增加生产力,这是一项大工程。
让中国中产真正富起来,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比解决温饱来得更见成效,当然也更有挑战。
因此,普惠健康,战略上的第二次“扶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