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军武处公众号的第15篇原创文章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长平之战是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最终秦将白起率军围歼赵括率领的45万赵军。因此“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流传后世,而败军之将赵括就是这个成语的主人公。
其实此战的惨败,并非只有赵括军事上的失利,罪魁祸首另有其人,赵括不背这个锅!
当年战国七雄中,赵国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匹敌刚刚崛起的秦国。最开始,秦国攻打的是当时的二流国家韩国,韩国连战连败,丢失了大片土地,最终上党被孤立。
韩国打算弃掉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而上党地势很高,号称“天下之脊”,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上党17城不愿归顺秦国,又无力单独抗秦,最终向邻居赵国投降,请求援助。赵国一看,这么大的馅饼掉在自己头上,不捡白不捡!
但此举激怒了秦国,遂派遣王龁(hé)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赵国则派出老将廉颇迎战。廉颇虽是百战名将,但三次主动出击均以失败收场,无奈之下,被迫转入防守战。
廉颇本以为,秦军长途奔袭,战线长,运输受制,秦国根本打不起持久战。但他错了,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又兴修水利,国力已远超赵国。首先拖不下去的赵国被迫无奈,只好派遣使者去秦国议和。
秦国趁此时机,使出一招“反间计”,在赵国广布谣言“秦国其实不怕廉颇,反而害怕的是赵括”。赵王本就对坚持打持久战的廉颇有诸多不满,被“谣言”这么一提醒,决定用少年成名的赵括换下廉颇。
同时也释放出一个信号,赵国在求和未果的情况下,想改变战略,主动出击,速战速决,因为连续持久战的国力消耗下,赵国已经拖不起了。
秦国得此消息,密调名将白起奔赴前线,担任主将,原主将王龁降为副将。
赵括迫于赵王和赵国国力消耗的压力,决定主动出击。白起就是抓住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佯装溃败。然后趁机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将赵括45万大军团团围住。
秦昭王得知赵军被围困,紧急征召全国15岁以上青壮年赶赴长平战场(今山西晋城高平)。
公元前260年农历9月,赵军被围已经45天了,弹尽粮绝之下,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
赵括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中被乱箭射死,剩下的赵军群龙无首,只好举手投降,最后被秦军几乎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人放回赵国。
此战虽然45万赵军全军覆没,但秦军也是伤亡惨重,死伤近20万人。交战双方均国力大伤。秦军也只能称之为惨胜。白起也由此战获封“杀神”的称号!
能给秦军造成这么大伤亡的赵括其实一点都不“纸上谈兵”。而是赵孝成王的战略频繁变更导致的。
最初贪便宜收了上党这个烫手山芋;
然后廉颇持久战长期消耗之下去向秦求和;
求和不成又临阵换将主动出击。
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所以,长平之战的惨败,主要是赵孝成王战略的错,他才是罪魁祸首,赵括不背这个锅!
你如何看待长平之战
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