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闫老师,是在他文章下面留言,咨询关于内容运营的问题,闫老师给出非常详细的回答,当时给我的感觉便是富有内才且谦虚严谨。
简书出版推荐了三本书籍,作为一个路人粉给闫老师打call,购买了《内容算法》。
感谢闫老师将经验、实践、知识梳理成文。以一杯咖啡的价格可以读到好作品(少买一件衣服,多看好多本书),非常感恩。
任何愿意将自我价值进行输出和分享的「老师」都值得感恩,利他者人恒利之。
如果给《内容算法——把内容变成价值的效率系统》打标签,我愿意称它为内容推荐领域的头部作品,因为书籍内容最in且受众最广。
内容运营者入门,自媒体的工具书,内容推荐科普书对该书简练的三词定评。
推荐者们的推荐语写得也很讲究,借用文章中的理论,内容的标题和封面决定了内容的打开率,这些推荐语极大的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从而引出一个话题,作为一个推荐者,或者用于封面的推荐语,为什么没有把书夸得天花乱坠、用词考究?
有两个原因:第一,防止言过其实,读者有很高的期望,结果内容消费体验断崖式的落差;第二,用词考究意味着读者无法在一秒钟理解,那么传播性变差,因此影响书籍成为畅销书。
上个星期,跟百万粉丝拥有者深夜发媸徐老师互动的过程中,电光火石间,突然梳理出关于内容运营两个层面的内容:
作为内容创作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可持续性的产出优质内容,是生存的关键。
对于内容平台运营者来说,在上一层的基础上,如何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内容的消费体验和内容的多样性,是胜出的关键。
先说第一层,如何可持续性的产出优质内容?
如果单凭一己之力,难。
每写完一篇优质的内容,会有一种身体被掏空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要可持续运营和吸粉,不得不买稿、洗稿、培养风格类似的写手、建立写作模板,保证篇篇10万+,基本上涵盖了现在自媒体的升级方式。
再说第二层,如何推荐合适的内容给用户?
在纯人工推荐的时代,编辑的认知和风格决定推荐的内容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
所以编辑面临的最大的争议便是作者质问:“为什么我的文章那么好,不推荐?那些很low的文章还上了首页?”。
于是读者质疑:“首页都是些什么文章啊,鸡汤!还没我写的好。”
那个时候,总是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好文章?怎么样才能做到让更多的人喜欢和满意。
在人工推荐的时代,我们需要高鉴赏水平的编辑,即高认知且不固执。
为什么说高认知,因为这样他才有好的鉴赏力,欣赏真正好的内容。
同时,他还要不固执,如果只考虑内容好才推荐,而平台的读者80%都在平均认知基准线上时,内容虽好,对读者无用,看不懂他们便放弃了。
作为内容推荐机制从1.0人工推荐,到2.0算法推荐演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疑惑,在看书的过程中疑惑不断加深,以前的问题又重复出现了,本质的问题没有想透彻,但行业演进时,这些问题会更加凸显且亟待解决。
1.什么是好内容?
我们可以区分什么是绝对的不好的内容,但对好内容没有一个平均的标准。认知水平高的人,看到文章水平低于其认知的,会觉得内容low。
2.什么是优质作者?
同上,有没有一个平台平均的评判标准,虽然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但在同一标准下不会出现两个作者差距太大。
3.好内容和优质作者对平台的意义在哪里,有多重要?
如果真的是我们定义的优质作者流失了,那么流失的原因是算法分发导致的流量不够,还是有流量但收入不够(比如无法分发广告获利)
4.现状是是首页的算法偏差导致推荐的内容low,还是因为本我超越超我(想看的和下意识点击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如果是推荐冷启动阶段,算法偏差的可能性更大。
5.到底是以内容为导向还是以用户为导向?
如果是内容为导向,那么一篇深度的行业分析,虽然没有娱乐新闻点击率高,到价值更高,故而推荐时应提高其权重。但是好内容不一定有广泛的阅读基础。
如果是用户导向,那么不仅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还应该适当推荐多元化的内容,扩展对用户的了解,保持用户看到内容的多样性。
6.如果推荐权重包含社交、编辑推荐、系统推荐三大块,平台有没有权重倾斜,比如权重的比重是1:1:2。
在看完书以后,以上问题,基本得到解答,过程中做了一些笔记和些许感悟,分享如下:
1.有的权重上升,有的下降,每次选择和反馈,都在进化自己的数字躯体
2.内容断供,体验跳崖,所以要丰富用户画像,在某一内容断供时,有其他内容补上
3.有人习惯好评,有人习惯低分,要根据用户的历史平均分作为基准进行归一化处理,以衡量用户评分背后的认可度
4.给标签匹配推荐权重,高频率标签推荐权重低,低频率标签推荐权重高。如果标签词粒度不够细,不能够全面描述书的内容,就难计算出置信的相似度,达不到足够好的推荐效果。「推荐质量的优劣完全依赖于特征构建的完备性,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5.推荐算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抱着找茬的心态来看书,在这一节,因为作者翻译的词句不同,如在人以群分模块中,作者提到协同推荐可以分为三个子类,其中的Item-base的协同,作者翻译为物品协同,而中国知网将其翻译为项目协同,个人认为项目协同,歧意更少。
- 物以类聚:基于内容属性的相似性推荐,系统化而全面的标签体系,不同频率标签权重不同(频率高,权重低,频率低,权重高),推荐得分较高的内容(即相似度较高的内容),用户每重新点击下一个内容,算法重复上次动作,推荐新一轮类似内容,这就是为什么看着看着《爸爸去哪儿》的前段,跳到《妈妈是超人》了,因为一个名叫嗯哼的小朋友。
比如,淘宝买东西,「猜你喜欢」栏目会出现基于最近搜索的内容的推荐。
- 人以群分:基于用户行为的协同过滤
Item-base项目协同:基于用户选择的项目(也可以理解为物品),先计算已评价项目和待预测项目的相似度,并以相似度作为权重,加权各已评价项目的分数,得到待预测项目的预测值。例如:要对项目 A 和项目 B 进行相似性计算,要先找出同时对 A 和 B 打过分的组合,对这些组合进行相似度计算。
User-base用户协同:比如,亚马逊会出现,购买了这本书的用户还购买了……还浏览了……
PS:人以群分实现相对比物类分要慢一步,因为对用户画像的收集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荐是不精准的。
协同推荐的缺点是:
(1)用户对商品的评价非常稀疏,这样基于用户的评价所得到的用户间的相似性可能不准确(即稀疏性问题);
(2)随着用户和商品的增多,系统的性能会越来越低;
(3)如果从来没有用户对某一商品加以评价,则这个商品就不可能被推荐(即最初评价问题)。
因此,现在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都采用了几种技术相结合的推荐技术。
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根据收货地址判断这个区域人的认知水平,决定发真货、高仿、盗版等,哈哈哈哈,认知水平低要交学费的,智商税。
6.继续看场景
考虑到存在家庭账号共享的行为,算法也会进一步基于设备信息来判断当前用户是谁,从而展示同一账号下,相应用户的观看历史。
7.交互界面影响或引导用户按照系统所期望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数据,完善算法。对推荐系统而言,交互界面>数据>算法。
8.推荐算法的内核:提高分发的效率(让每一个用户更多的去点击)。难怪,没有考虑质量,这是为什么今日头条上很low的内容,如标题党,会获得更多的点击,导致好的内容质量得不到更多的曝光。(书中提到高阶用户对今日头条诟病较多的一点。)
这点知乎做得更好,会有对内容质量的点赞,是踩是赞,还是以后不再推荐类似的「用户」、「话题」、「标签」等。
9.推荐系统评估指标
- 推荐准确度,表现为用户的点击率和对后续消费行为的预判
- 推荐覆盖度(多样性),相比于热门排序,长尾内容会得到更多展示。同时也要避免入坑,比如仅关注全局的多样性指标,而不关注个体的多样性指标。
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简书的推荐系统,还可以提升,精确度不错,推荐了很多《红楼梦》评论的文章给我。长尾内容也比以前做得好,非以热门论英雄。(问题是很多作者的鉴赏力有限,会积极分享文章到朋友圈的人,也许就是那波容易受热门文章影响,且鉴赏力不够,喜欢分享文章对自己进行标榜的人。所以现在分享文章到朋友圈的读者少了,分享自己的文章的频率较之前差不多。)
10.人工评估系统,facebook的案例
有三个部分:一对一用户访谈,外包团队做的千量级的人工评估,面向普通用户的万量级在应用内投放的问卷。
形式如下:
(1)给出两篇内容,让用户进行点对点的对比。
(2)给出单篇内容提供打分选项,建议用户从内容和自身偏好的相关性、内容的信息量等角度给予1-5分的评分。
(3)给出开放性问题来收集用户对自己信息流的反馈。
PS:问人工评估过程中选取的文章是如何选取?
我猜想两种方式,一是用户看过的文章,二是根据不同算法推荐出来的两篇文章,看哪种算法更好。
11.用户画像数据分为静态和动态数据
- 静态数据:用户独立于场景之外的属性,如性别、年龄、婚姻、常住地址、教育程度等
- 动态数据:用户在产品场景中产生的显式和隐式行为,显式行为如点赞、评论、收藏、分享、关注等,隐式行为,如停留页面时长、点击页面次数、用户操作行为轨迹等,通常显式的行为权重高于隐式的行为,因为显式行为比较少,需要隐式行为作为补充。
12.内容冷启动阶段,推荐系统更依赖于内容本身固有属性,可分为内容展现纬度和内容消费纬度。
- 内容展现纬度:列表页展现给用户的信息,如标题、封面和发布时间等
优化:
根据内容不同,探寻面对不同人群的更适合的表现形式,对于一篇文章,图文展现比纯标题文字展现效果好,对于一个视频,全屏展示视频瀑布流比较好。
- 内容消费纬度:包含作者层内容消费纬度(作者的粉丝群体更应该看到该作者的新内容,一个过往表现更好的作者可以得到更高的冷启动推荐量;内容层内容消费纬度是指分类信息、关键词、命中的实体和话题等,用于判断内容与用户的偏好是否匹配。)
优化:
一方面,挖掘完善不同内容的特征,比如对视频而言,时长、画面清晰度均可成为补充特征;对短内容而言,冷启动阶段,放大作者的权重,优先推荐给其粉丝群体。
另一方面,引导作者完善内容信息,如给视频增加简介、标注,选择自定义封面而非视频截图,而且封面最好和标题、内容相匹配。平台提供双标题、双封面等功能,帮助创作者更好的传播自己的内容。
PS:避开超流量话题,比如双十一和鹿晗恋情等流量黑洞。
13.图文载体可供系统分析的信息相对丰富,可以统计文章词频,分析内容。对视频载体或短内容来说,由于文本信息匮乏,系统会更倾向于从标题、描述、作者纬度来预估点击率和内容质量,也由于标题的误导,导致好的内容没有得到合适的曝光。
14.所以,我们还有隐私吗?完全被通讯录留了电话的人出卖了也不知道。
15.冷启动阶段,推荐技术的本质是留住用户,不断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产品的主场景留住用户,产品的增值场景可以追求用户兴趣探索,除了用户关注的内容,还会穿插部分扩展推荐性质的内容。经历过冷启动后,已实现用户留存,推荐系统需要牺牲短期点击率来探索用户更广泛的兴趣,从而获得用户长期留存率提升。
16.内容供应层面,不断引入更多内容品类和品牌,同时设置首页展示或广告位(即生推),帮助这类内容通过探索,快速找到基础用户。生推适合大品类、受众广、大规模生产的内容,不适合容易引起争议和让人反感的内容。
生推前,基于专家判断制定简单的人群定向规则,用规则引导新品类、新品牌的加权分发,将全人群的强展示转为特定人群的强展示,从而换取更高的点击率。
17.只要用户停留足够长,用户的兴趣探索就越完善。应对小众兴趣,一是扩充系统的资源地,二是通过产品设计,鼓励用户进行强表达行为(关注、收藏)发现更多兴趣模块。
PS:一次关注行为比一次点击行为更加经得起长时间的衰减。
18.冷启动阶段,作者占很大的权重,所以对作者的评价体系要合理可信。头条号有原创度、健康度、垂直度、关注度和传播度。
19.对原创的保护是各平台的共识和基础建设。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识、转载跳转到原文,今日头条检测23个平台,系统6小时内完成检测,抓取疑似侵权链接,交于第三方帮助作者实现维权。
平台要建立扬善的正面引导,惩恶树立平台规则,比如打击**公告,公布被打击的名单等。(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20.常见的推荐问题
-
推荐重复
最后一种情况,分别推荐即可。
【建议解释头条号的双封面和双标题权限】就是同一个产品拥有两个版本的封面,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内容。 如同一本书,正反两面都是封面。
针对B类情况,意味着同一个用户,未点击同一个内容的第一个标题和封面,系统会把第二个标题和封面推荐给他,提高内容的曝光率,也不会增加用户一看列表页觉得重复的暴走感。
[真的很有脑洞!]
- 推荐密集
造成原因是短期热点+对用户兴趣点理解不够,故而密集推荐。
之前就遇到过某个作者内容霸屏的情况,采用不同纬度打散的规则。比如一个读者关心财经和体育,关注了樊刚、虎扑和网易运动栏目,正在NBA期间,采取多维规则前:
NBA 虎扑
NBA 2 虎扑
湖人 虎扑
NBA 网易运动栏目
湖人 网易运动栏目
六个红包 樊刚
买房打脸言论 樊刚
改变规则后:
NBA 虎扑
湖人 网易运动栏目
六个红包 樊刚
NBA 2 虎扑
买房打脸言论 樊刚
NBA 网易运动栏目
湖人 虎扑
看列表,视觉的密集感下降了。
21.易反感内容
- 题材问题:恐怖血腥类、神鬼类、迷信类等
- 质量问题:根据用户点击后迅速退出、举报、负面评论等判断
对这类内容进行收集和标注,为模型训练做准备,研发识别模型,产品经理对模型的准确度和召回度进行评估:
- 强化阅读体验,重视读者:重视召回率,宁错删不漏删。
- 强化作者体验,重视文章:适当降低置信度,或者增加人工复审捞回流程。
对易反感内容,用户不点击,则敏感内容应推迟多个周期后才推荐。
22.关于好内容的标准
23.机器学习大面积取代人工判断的时代到来,产品经理要干嘛?训练机器。
- 设定目标:
- 指定保底方案:现在首页的文章出现不少广告之类,还可以通过人工审核或用户举报
- 发现问题:比如大家反应出现的推荐字数很少的内容,设定修正目标,比如内容至少要多于多少字,多哪些内容可以豁免。
24.有价值用户长期留存
【谁在付费?打赏、购买课程、充值会员的。以及哪些作者引起了用户的这种行为。】
25.好的个性化需要克制,引入更多纬度的人工评估进行决策权衡,以可量化的短期指标损失来保证不能轻易量化的消费体验。
26.同样是好内容,有些人是在写艺术品,有些人写消费品。
所以有些写作课,有人觉得low,可能是他在写艺术品,看不上写消费品的作者教授的方法。
27.影响内容的第一次打开率的最直接的因素:
- 活跃粉丝数量
- 内容包装好坏
标题和封面即包装。咪蒙说:“不能一秒看懂的标题,不适合传播”。用词斟酌过,没有用好和坏等词来形容,坚持我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一秒看懂的标题简单+直白+有G点。
占据流量太久的甲方,换到乙方没法干活了。在人工选择阶段,会控制标题党,在算法分发的情况下,就靠用户自己用脚投票了。
自媒体成为标题党,是因为懂得他们在做内容快消品的生意。而平台控制标题党,是为了保证用户的阅读体验,有如下方法:
- 用烂的+广告法规定的,设立规则直接禁
- 歧义、蹭名人,借助用户反馈发现
- 基于作者过往的历史,提供不同授信空间
写一秒就懂的标题和有内涵的标题,在技能图谱中,属于不同的象限。
28.REO(Recommend Engine Optimization)机器推荐优化
- 文字:正常写作即可,涉及英文内容,补充对应中文译名
- 图文:增加热门关键词,骗过推荐系统进行推荐,早期OK,一旦相应的识别规则上线,将直接影响对应自媒体账号的可信度
- 视频:现有技术可做基于帧的图片分析或音轨分析,但未大规模应用。写好内容介绍即可,不过分追求标题的精妙,直白的概括内容关键即可。
自媒体关注推荐系统的长期利益诉求,成为一个系统信赖的品牌。
与平台运营者保持良好沟通,加入官方的运营群和核心功能测试时积极反馈使用感受等。
29.关于活动拉新
实物礼品用于鼓励已有活跃的老粉丝,虚拟礼品用于激活和拉新。
30.用户对内容消费意图,分为功利性诉求(通过考试和学知识)和非功利性诉求(长见识)。
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用户认可,有63.3%的人愿意付费。有关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我有40%的付费意愿。内容产品的功利性是包装方向,付费内容一定可以解决的是听者的自我焦虑感。
人们只会对自己觉得对自己有价值、超预期的内容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