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逻辑到底是什么?在第二章的扉页作者引用了一句话:
逻辑是对思想的解剖——约翰·洛克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是还是没有解答我的问题,随着满满深入的看,答案依旧没有在纸上体现出来,但是却在我的脑海中体现出来。如果用“逻辑是对思想的解剖”来回答,这太过于抽象。我想起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曾经提到一句“用人话把他说出来”。我不经反问自己,难道平时我说的不是人话,是鬼话?在【读以致用】《简单的逻辑学》01里面我提到了信息传递太容易出错,我所认为了的人话,不过是我自己能够听的懂的话而已,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鬼话连篇”。
到底什么是逻辑?我用鬼话来讲就是,分析客观事物的本质、产生正确的连接、接近事实的表述;用人话来讲就是,正确理解、思考、表达客观事物的方法。再通俗的就是找够了(找到与客观事物有关的信息)、找对了(确认信息与客观事物的正确联系)、想对了(客观事实在形成的主观判断)、说清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说出来别人能听懂,他认不认同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说您认为我说的依旧是“鬼话连篇”,这只能说明我没有说懂。
1.找够了(找到与客观事物有关的信息)
所谓找够了基于客观事物,目标是对客观事物,过程是进行信息收集,结果是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主观判断经可能的接近事实(真相)。这里再重申一个个人观点,客观事物本身不产任何信息,信息是经由人的主观判断后才产生的。那么我们所要分析的客观事物信息的来源无非就两个方向,自己的和别人的。
那么找够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信息。但是客观事物不会说话,我们收集的信息无法告诉我们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它如同一个观众看着我们在舞台上模仿它,但却不给任何反馈。在《简单的逻辑学》中提到了逻辑学的四个基本原理: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矛盾律。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
现在有个我们自己或别人提供的信息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快速判断
首先这个信息是不是对应在我们所需要想透的客观事实上,我想要了解太阳是不是圆的,你告诉我榴莲壳很硬,这明显就不是我想要的信息。
其次这个信息本身是不是确定状态,我想要知道几点下班,你告诉我可能是四点半或不是四点半,这明显就等于没说,也不是我想要的信息。
再次信息本身有充足理由支撑,有个朋友告诉我房价要跌,但是他的理由是国家不会让房价这样涨,这明显不是理由,也不是我想要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有效信息,简单来说就是与客观事实有关的具有充足理由的确定结论。
举个栗子:纸质书和印刷术取代逐渐促进知识传播,因为解决了知识载体携带难度提高方便运输,同时采用纸取代羊皮、布帛、逐渐和机械印刷降低单本书的成本便于大量生产。(自己瞎说的,真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就是为举例子)
2.找对了(确认信息与客观事物的正确联系)
想透了不过是筛选出与客观事物有关的信息,但是我们现在无法判断他的真伪。或者说信息与客观事实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还需要再次思考。简而言之就是因果关系的确认。
客观事实与我们找打的信息因果关系无非有:
客观事实为因、信息为果;小明上学迟到,小明没有参加早读。
客观事实为果、信息为因;小明上学迟到,因为路上堵车。
客观事实和信息互为因果;小明上学迟到,小明不喜欢学习。
这里因果关系又有三个层级:
真假因果关系,小明上学迟到,小明成绩差(假因果关系);
唯一因果关系,小明上学迟到,因为小明家住的远、今天老爸没开车、出门打不到的士、路上堵车(非唯一因果关系);小明上学迟到,住在学校里面,因为起床很晚。(唯一因果关系)
重要因果关系,小明上学迟到,因为小明家住的远、今天老爸没开车、出门打不到的士、路上堵车(非唯一因果关系),中的路上堵车为重要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如此复杂,面对事情我们岂不是需要带张纸笔写画才能确定因果关系吗?其实不然,在我个人看来,只需要进行推导就能区分是哪一种因果关系。
当客观事实和相关信息摆在我们面前利用推导,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谁能推导出谁?有没有其他的推导可能?
比如:小明上学迟到了是客观事实,信息有很多,比如上学迟到能够推导出没参加早读,因为迟到所以没参加;比如上学迟到客观事实推导出路上堵车,因为上学迟到所以路上堵车?好像不成立,如果是因为路上堵车所以上学迟到对说的通。
想对了(客观事实在形成的主观判断)、说清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说出来别人能听懂,他认不认同是另外一回事)下次再说。
END
文/四季道
我自己的100天的读书笔记计划,去芜存菁,把书读成可以用、可以操作、能够操作的工具书。
喜欢就点个赞,爱就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