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寒假不期而至,在读书群张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结识了于永正先生写的《教海漫记》增订本这本书。捧着带有墨香的书籍,我怀着敬畏之心,迫不及待打开它,一种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感觉直涌心头,同时又被于老师崇拜思考的精神,深深折服。
翻开序页,“崇拜思考”四个大字赫然入目。由此可见,思考在于老师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作用。正如于老师在《报刊文摘》所摘抄的一句话: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凡人和不平凡的人区别在于,是否善于思考。于老师还摘抄《勤奋遭到了斥责》一篇文章。说的是现代物理学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崇拜”,斥责一天到晚忙着做实验,却没有时间思考的学生。勤奋的学生竟然遭到了斥责!这不禁使我掩卷深思。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竟有着如此相似之处。每天伴着晨曦,戴着月光,奔波于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路程。在学校我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每天兜转于教学与繁杂的事务之中,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以至于虽然有着20多年的教学经历,仍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难道自己不就是那个卢瑟福斥责的那种忙而不思的勤奋者吗?正如于老师所说的,我们这类人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拿不出时间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美国学者波斯纳有着类似的言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是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平。”
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逐渐日臻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