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蘼粟
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知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贾平凹
想到图书馆,必然会联想到厚重高大的木制书架,或坐或站的捧着书的人,书本硬质沉重的外壳……现在的图书馆先进了许多,但依然给人宏大、难以企及的威压。
作家何其之多,每个人精通某一领域,就足以让你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
读书目的千百种,每种都能勾勒出不一样的图案。为了功名利禄的,便是应了那句“书中自有千钟粟。”;为了增长一技之长养活自己的,便唯独执着于工具书以及所谓的“干货”;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像是个文化人的,便时不时在朋友圈里伤悲春秋感叹一番。
以上种种,最后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唯独属于你的,读书的姿态。
从哲学的角度看,“读书”同“学习”、“聆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者都强调单纯、不受干扰,即抛开你的背景(如你在生活中扮演的各个角色,你曾经接受的某种知识信仰等),可谓无欲无求的阅读。
譬如你是一名学生,你渴望从书中,从你认为的某领域的权威所写下的文字中获取你想要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等。那时,那个拿着书的你,早已跪倒在权威的脚下,摧眉折腰,听其摆布。
具体的目的,也即欲望,会让你的头脑无法清晰的认知某样事物,仅仅执着于外部的,功利的一切。对精神的自我完善本身就存在意义,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究于目的,会使思想变得狭隘。读书,远远不是着眼于“大家之作”这个关键词就够了的。读书,要各方面的都读,触类旁通,没有借鉴,就没有对比,自然也就没了思考,便也是跪倒来读了。
读书,切忌独独追随某个大家。例如某个人极其喜爱老庄,只觉老庄大道,世上无人能够企及。殊不知世界上在人生哲理方面做出如此成绩的不止庄子一家。读书,讲究精读,一遍一遍都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同样也是杰作与快餐文学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书的个性,你能接触到作者,他的性格、经历,他所处的社会等等。待到此时,便可抛下他,攻读另一位大家了。
读书之时,当是如同与知己对话一般,面对面带着微笑,进行一场旗鼓相当的博弈。只有当我们与书籍有着同样的价值,才能真正理解书籍的价值。不能跪倒来读,自然也不能居高临下漫不经心的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恰似封建时期君王翻绿头牌时一般随心所欲、了无尊重。我们与书籍当是天平平衡的两端,彼此认真对待。
书之友不可抛弃,也不可一日不交,但并非要求我们与书无时不刻不在一块儿。与人交友需保持一定的距离,留有彼此私人的空间,与书也是如此。为了书影响了饮食起居,虽说部分人认为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哪能与精神层面的满足相提并论,但这样确是不可取。
读书,给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开辟了一个自己的角落,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每天短则半小时,长则两小时的阅读,必然会给你的生活增添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本文是在阅读贾平凹与黑塞的文章之后对读书的一点感受。集结了两位作家从两方面对读书的见解,更是加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