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关怀。”
【感悟】
通读《论语》,我们会感到孔子非常关心弟子们的志向。这也是“君子务本”所由。夫子见到学生那种谦恭围在自己身边,一定是抓住一切机会来提升他们。
从话语中我们看出,子路的气魄,是属于“外王”类型的,有了好日子一起过,大家一起分享。而颜渊属于“内圣”类型的,严于律己,勤于修行,不将行善归于自己,但还是略感心胸狭小。唯独夫子,已进入”忘我“的境界,时刻想的是利万物,而不计较自己的功劳,他的胸怀和天地一样宽广。
立志高远,人才能有大才。假如我们想为社会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就应该树立像孔子那样远大的志向。
现在学孔子“忘己”,一旦进入这种境界,就陶醉其中,真的感到无比幸福。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释一】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审问自己的人。”
【译释二】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他人的错误而能从内心警戒自己的人。”
【感悟】
古往今来的人们,往往能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难得审视到自身的不足与狭隘。甚而顾及颜面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真正从内心反省自己。习惯于“批评”而忸于“自我批评”,更有甚者推卸责任、诿过于人,因此知人之智易致,自知之明难得。
为什么看到他人的错误而又不能从内心警戒自己呢?为什么有的人虽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不能从内心责备自己呢?因为人们的过错往往是因欲望而引起,而“欲望”又是无止境的;
古人曾有过形象地刻画:"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见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与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升天把鹤骑。若要使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兮。"结果是,整日盲目地忙来忙去,“忙”出许多烦恼甚至灾祸。这样的人“智慧”已被“欲望”所遮蔽,哪有时间、哪有心思修身改错呢?而殊不知:错误就像漏斗,渐渐把福气都漏走了。
人的欲望应该有节制的。我们不反对人生有欲望,但不等于欲望可以无节制。作为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来说,是能够做到对自己的欲望进行节制的。否则,如果让欲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让欲望冲昏了头脑,结果就会像宋学人程颐所说的那样:"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欲海无涯,灭顶之灾",这是做人的基本哲理。我们绝不能为为欲而糊涂,更不能为欲而丧生。
物质上的东西总是欲壑难填,只有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真正使人不断得到愉悦和满足。本章孔子的“已矣乎!”是对人们精神缺失的悲叹,呼吁人们要建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见贤思齐,见其过而内自讼。
梦中的花朵,为什么开不过秋天?夫妻间不和谐、亲子间不和谐,有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还自认为是为了对方好,对方已痛苦至极,自己却丝毫没有觉察。
我们如果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我们的福气就留住了,心之原野的绿意就盎然了。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