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路,有很多名言,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句。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83版《西游记》主题曲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从大儿子降生,我才开始关注针对孩子的教育,自己原来虽然也在教育领域,但是对学前和K12这两个领域少有接触。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关心,应该说,我是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儿子到了什么年龄阶段,我就关注什么领域。
从大儿子上小学开始,自己的关注点自然也就转移到了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关注不打紧,关注的越多,就越想深入研究,研究的越深入就越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儿事情,不仅仅是为了儿子。感觉自己是找到了事业上的“真爱”。
为什么会这样?先说下我的背景,我是教育学专业出身,毕业之后又一直在教育领域工作,对教育既热爱又有比较高的敏感度。另外一点,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比较深的“执念”,始终不认同父母为了孩子升学就生拉硬拽的报一堆课外辅导,还有那些打着“培优”旗号搞拔苗助长式的提前教育。
我坚信:孩子爱学且会学才是关键。专业一点的表达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拆解一下就是,让孩子永远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有科学的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抓住这个关键,孩子的学习成绩差不到哪里去,就算学生时代不是出类拔萃,但他的人生长跑一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我的观念一开始受到不少挑战,来自家人、亲戚、朋友……那时候,我脑中回响的就是但丁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坚持认为,我的教育观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后来,由己及人,我不想仅仅局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面,我要总结出一套方法论,甚至是一套完整的理念,然后去实践,去推广。
回首来路,自己的成长经历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2016年,酝酿与探索。这一阶段是大儿子小学一至三年级,我自己还没有非常完备的方法,只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素养指引我。我采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拓展思考维度,不断发现和探究新问题,并积极回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再有,就是沿着孩子的兴趣,尽量拓宽知识广度,带他去各种博物馆,开拓视野。
这个阶段主要就是针对自己的孩子,应该说很有成效,孩子的思维很活跃,思考也有一定深度,能提出一些高质量问题,知识面也比一般孩子要广泛。但对我自己而言,还有没什么可以串起来的思想,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方法和理论。
第二阶段,2017-2019年,梳理与尝试。这一阶段起始于偶然,2017年初,带大儿子去一家机构参加试听课,发现这家机构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很符合自己的口味,引起自己极大兴趣。最终大儿子没有在那家机构正式报名学习,我却收获了灵感,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这家机构的宣传资料里“通识教育”这个词,让我一下找到了抓手。
对于通识教育我有些了解,但都是基于高等教育的。针对K12阶段的通识教育,之前了解不多,而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打开了国内外K12阶段甚至学龄前通识教育发展和相关理念的大门。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学习,再结合自己原有的理论基础,我开始着手梳理自己的青少年通识教育方法和理念。
2017年6月,完成第一版比较完整的青少年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那时候确定的名称是少儿通识教育。9月份,我的这套课程和相关理念得到了儿子学校领导的认可,安排我利用每周二下午的延时班时间在学校开展公益课,主要针对我大儿子所在的五年级学生。12周的课程,得到了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经验。
后来,我又在不同场合面向学生、家长宣传和推广青少年通识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理解通识教育的理念、掌握通识教育的方法,每个家庭都能有实施通识教育的氛围和习惯。
那时候,我时常会想到鲁迅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到2019年,青少年通识教育的课程主题我已经完成了10个,每个主题的教学设计是32学时。课程主题越来越丰富,但是自己总觉得在理念和方法上还有些缺口有待填补。
第三阶段,2020年,遇上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我也是早就知道,并且在工作中也经常使用,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我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足,于是报名参加了杰伴成长的亲子思维导图认证讲师的网络学习。
经过两期讲师认证培训,系统学习了英式导图和美式导图,也全面了解了思维导图背后的原理以及理论支撑,这让我豁然开朗。我感觉真的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我的思维,将多年探索的青少年通识教育找到一个完美的工具结合。
现在我还在继续的学习、研究、探索,希望尽快能把通识教育和思维导图有机的结合起来。
直到今天,有不少上过我课的孩子和家长经常询问我什么时候开新课,虽然得到不少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认可,虽然我按照新思路组建的实验班即将开课,但是我觉得自己跟“成功”这个词还不太沾边儿。充其量只是在探索和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了一点点收获,为下一步打下一定的基础。